用簡單的數量指標,來評價教師,本身就是錯誤的,用一再提高的論文數、發(fā)表期刊檔次,來“遴選”教師,這不是學術評價,只是行政對學術、教育的傻瓜式管理。拿著這樣的考核指標,就是小學生,也可分出教師的“優(yōu)劣來”。
這個暑假,華中地區(qū)一所重點高校教師張放的生活有些不一樣。沒有像往年一樣備課做教案,實驗室的工作也開始收尾交接,32歲的張放需要打點行裝,告別妻子和兩歲的小孩,前往英國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學。5年前張放在這所985高校博士畢業(yè)后留校,工作至今發(fā)了6篇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參與過國家自然基金課題和973計劃項目——初評時,學院一位老院士對此項目贊不絕口。本以為今年的職稱評審十拿九穩(wěn)。讓人意外的是,張放最終倒在了學校人事處的終評環(huán)節(jié)——學校評副教授的標準又變了,“今年起,沒有出國經歷一票否決”。(中國青年報8月14日)
沒準等張放訪學歸來之后,學校的標準又變了,就如媒體報道,張放的博士班同學在另一所高校任教,學校規(guī)定要有出國經歷,考慮家里經濟條件,這位同學自費10多萬元去了臺灣,沒想到剛剛結束訪問學者返校,就得到新消息:規(guī)則改成新疆等邊遠地區(qū)支教半年以上就行。這變來變去的考核指標,表面上看,是學校晉升職稱的標準越來越來嚴——等著要晉升的青年教師多,而名額就那么幾個,當然,條件要越來越高。但實際上,這是行政治校,導致的學術評價粗陋化,“越來越高”的考核指標,只會引導教師圍著指標轉,而達成指標的過程,恰是背離教育、學術規(guī)律,敗壞教育和學術風氣的過程。
對于大學的管理者來說,調整指標是很容易的事,按照論文、課題、經費、專利等指標,只需每一項上調數據,或增加“難度級別”即可,比如,以前要求論文5篇,現在要求8篇,以前只要求有課題,現在要求必須有國家課題。管理者并不管這樣的指標,究竟有多少科學性,只管用這樣的指標,起到兩個實際效果,一是用指標將晉升的老師遴選出來,二是以此讓學校學術成果豐碩。
不斷調高的指標,確實讓學校的成果更多,論文數、成果數,顯著增加,可是,這些成果有多少有真正的學術價值?——其中相當數量是完全圍繞晉升、考核而炮制的;老師們又有多少為了達到指標要求,放棄了自己的學術理想、教育理想?他們中有不少是懷者教育理想和學術理想進入教師隊伍的,也曾潛心投入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研究,對炮制職稱論文不屑一顧,也曾想好好教書育人,不做誤人子弟的事,可殘酷的現實,讓他們必須對照考核指標,審視自己距離指標還有多遠。就連出國留學,他們也只是對照指標,而做出的無奈選擇,完全是“混經歷”,而并不是出于提高能力做出的主動規(guī)劃。——也許在學??磥恚@樣的指標,有助于讓青年教師拓寬視野,但當追求目標已經變異,價值也就值得懷疑。
可以推想,如果大學的治理方式不變,今后大學的晉升門檻會越來越高,而且,當年被晉升門檻為難的教師,在擁有評審權,媳婦熬成婆之后,變本加厲地抬高門檻。這越來越高的門檻,會為我國大學帶來一流的學術和教育嗎?未必。
用簡單的數量指標,來評價教師,本身就是錯誤的,用一再提高的論文數、發(fā)表期刊檔次,來“遴選”教師,這不是學術評價,只是行政對學術、教育的傻瓜式管理。拿著這樣的考核指標,就是小學生,也可分出教師的“優(yōu)劣來”——誰的論文多、發(fā)表的期刊檔次高,誰就優(yōu)秀。教育、學術評價是針對教育能力與貢獻、學術能力與貢獻而進行的評價,這需要針對教育和學術本身,而不是變成簡單、粗陋的數量指標。實行這樣的評價,需要教育和學術管理擺脫行政,回歸教育和學術本位。
數量指標除制造急功近利之外,對大學的教育和學術沒有多大實際價值。今天,在我國985高校中,每個教授都能列出一長串成果,可是,這些成果中,有多少是教授們自己真認為有價值的?而除了談論課題、經費之外,還有多少教師在談教育理想、學術理想,能花時間靜下來和學生一起談人生?毋庸置疑,在數量指標之下,大學可以展示的成果越來越多,教師們也越來越忙,然而,大學卻失去了靈魂,功利的教育和學術追求,對大學精神、文化的傷害是致命的。
所以,每當聽到我國內地高校對外宣布,本校的論文發(fā)表、科研經費高速增長,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上又有了長足進步,我都會對這樣的大學感到深深的憂慮——近期取得的成果,讓大學管理者和辦學者,認為自己的管理思路是正確的,于是堅定推進這一思路,并聽不進任何批評、質疑的意見,這只會讓大學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當一所大學,逼著所有的教師都挖空心思想著怎樣快速發(fā)表論文、怎樣搞到國家課題,而把基本的教育教學視為負擔時,這和不顧環(huán)保,不顧員工安全,想著怎樣生產出產品,賺到大錢的無良企業(yè)有何兩樣?更需提醒教育管理者和辦學者的是,制造精神垃圾,向社會培養(yǎng)不合格的人才,給求學者灌輸急功近利,比有形的環(huán)境污染更可怕,對社會的遺毒更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