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出臺一項新政策,李克強往往要經過多輪的反復醞釀,把不同看法重新研擬,形成最佳提案。這種跨界決策顯示了李克強全局統籌的能力和謹慎周全的工作風格。
“喜歡笑著解決問題。”曾有共事過的官員這樣評價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自2007年到今年全國“兩會”,李克強以政治局常委身份擔任副總理,分管發(fā)展改革、物價等關乎大局的領域,經常會遇到棘手難題,其中有很多被公認為“世界性難題”。但他不回避,也不張揚,妥善化解矛盾于無形。
從地方到中央,李克強一一化解了不少這樣的“難題”,被境外媒體稱為“破解復雜難題的高手”。
那么,在這些難題化解中,可以讀出哪些“李氏解題藝術”呢?
遭逢難題的必然選項
直接調動干部下沉一線的“大動作”,幾乎是李克強遭逢難題時的必然選項。
比如在河南2003年SARS蔓延時,為了勸止麥收時節(jié)農民工返鄉(xiāng)但又不誤農時,動員干部下鄉(xiāng)收麥;
比如廳級干部帶頭,拉網式篩查艾滋病患者狀況;
比如4萬干部下訪。
這一執(zhí)政風格可以追溯到1992年。
1992年,“南方談話”以后,各級團組織對洶涌而來的市場經濟大潮不知所措。
團十三大閉幕十來天后,由團中央書記處直接組織的“新時期我國青年工作的現狀與發(fā)展戰(zhàn)略調研”啟動,在書記處7名書記的帶領下,團中央機關調集一半以上的業(yè)務干部,105人急赴29個省市區(qū)。
調研隊伍出發(fā)之前,時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李克強要求:調研不能就團論團,要跳出團的圈子,放在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不要帶框框,不是去找論據,一切結論要產生于調查研究之后。
事實上,這也是他本人的調研方式。曾有記者隨李克強到山東某地考察,目睹他在休息時間很自然地走上街頭,隨意推開小商鋪的門,跟“小老板”聊聊生意經。
《中國青年》雜志當時的報道說,調研隊伍沉入基層1個月,團中央的干部向被調查對象提出了“沒有任何外包裝”的問題。
調研歸來,在北京大興縣舉行了一個團內高級別的務虛會,為期3天。與會者說:本以為務虛會是個半休息、半工作的會議,可李克強要求,凡已形成文字的調研情況,發(fā)言時略去;討論要跳出部門的圈子、跳出團的圈子;放開說,可以各抒己見,也可各執(zhí)一端。
那次務虛會最后,李克強總結發(fā)言,果斷推出若干措施,集中優(yōu)勢打整體戰(zhàn),扎扎實實辦幾件影響全局的大事。
所謂“影響全局的大事”,就是4個月后亮相的“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這兩大工程影響延續(xù)至今,特別是其中的“青年志愿者”,早已化為民間自覺。
“善于設置某種工作機制”
“他善于用設置某種工作機制的方式,優(yōu)化整個工作的結果。”一名衛(wèi)生部官員稱。
這一評價源于李克強推動“醫(yī)改”難題的破解。
在溫家寶的國務院班底中,時任副總理的李克強一度兼任六個以上國務院級別的“領導協調小組”組長、兩個以上國務院級別的“領導協調小組”副組長。其中最受重視的是“國務院深化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務院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領導小組”。
醫(yī)改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李克強面臨的卻是牽扯到幾乎所有部門機構的老大難問題,需要打破樊籬,全局統籌,橫向決策,才有可能取得局部突破。
為此,李克強打破單一結構,除了對口的職能管理部門衛(wèi)生部外,在他領導下的醫(yī)改小組中引入財政部、發(fā)改委、人社部、教育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等多個關聯部門,產生多部門博弈和爭執(zhí)。
李克強還一反常規(guī),在醫(yī)改小組下設立專家、顧問委員會,并讓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也成立相關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這一較為中立的智囊機構往往會提出不同于政府部門的調研結果。
每出臺一項新政策,李克強往往都要經過多輪的反復醞釀。他曾先后多次批示,把幾個部門對醫(yī)改的不同看法重新研擬,形成最佳提案。這種跨界決策顯示了李克強全局統籌的能力和謹慎周全的工作風格。
經過幾年努力,醫(yī)改成效初顯,中國基本醫(yī)保制度已經覆蓋了全國95%以上人口,民眾看病難和醫(yī)療負擔也得到明顯緩解。
代表中國經濟發(fā)展轉型方向的“十二五規(guī)劃”,也是由李克強主導制定完成的。
“十二五”規(guī)劃制定過程中,中央政府各個部門之間,以及地方政府之間多方利益直接參與博弈。比如,據一位國務院官員透露,強調發(fā)展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就要優(yōu)先上這些項目,像鋼鐵、水泥生產力過剩項目就要少上,但一些企業(yè)還想上1000噸規(guī)模的鋼鐵廠,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
這些千絲萬縷的利益博弈對李克強的組織協調能力提出考驗。他先后組織較大規(guī)模的座談會、發(fā)表有關講話或者作出重要批示18次,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基本思路,并逐步找到利益交匯點。
2011年4月,李克強主持召開“十二五”國家重點專項規(guī)劃編制工作座談會,以“專項規(guī)劃”為抓手,對綱要提出的目標特別是約束性指標進行必要的分解,轉化為發(fā)展實際行動。
是專業(yè)能力,更是選擇
破解難題,不僅是一種專業(yè)能力,更是一種選擇——孰重孰輕,孰先孰后。
2004年12月末,到任遼寧省委書記12天,李克強來到撫順莫地溝。
莫地溝是老棚戶區(qū),房子多是日偽時期建造的勞工房、簡易房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建造的土石房,房齡多超過半個世紀,沒有公共排水、供熱、供氣設施。這里聚集著城區(qū)最貧困的人口。
李克強去的那天下著大雪,氣溫零下29℃。他目睹了近千戶居民共用一個廁所。他走進半地下只有9平方米的一位退休老礦工家,“居民區(qū)里70%的人都下崗了,這樣的地方確實比貧困鄉(xiāng)村都困難,出乎我的想象。”李克強說。
據當地媒體報道,臨走時,他只講了一句:“以人為本不是一句空話,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群眾搬出棚戶區(qū),這要作為全省的‘一號工程’!”
在撫順的調研座談會上,李克強說:“我們到莫地溝,有一位大嫂就說,你們領導經常來,我們很受感動,但說句實在話,最后問題并沒有解決,我們還是住在這兒。”
李克強不會不清楚,資源枯竭、礦區(qū)凋敝的撫順,就有55片棚戶區(qū),23萬人生活其中;而整個遼寧,棚戶區(qū)涉及近85萬居民。
“雖然我們的財力不足,但是已經到了下大決心的時候。”他對官員們說,“即使中央的政策爭取不到,省、市的政策也要出臺。”
大項目一貫被視作拉動地方經濟、創(chuàng)造政績的法寶,而李克強在遼寧首先選擇的則是這項投入超過180億元的“民心工程”。曾有沈陽基層官員告訴媒體:“見亮了!”
這個新中國成立以來東北最為龐大的安居工程,到2006年底提前一年超額完成。50多年沒辦成的棚戶區(qū)改造,如今一攬子解決。“要住房,找克強”,成了當地新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