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月婷婷_淫语自慰福利_欧美自拍中文字幕_狠狠噜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文章

空洞說教引導的只會是道德偽善

發(fā)稿時間:2012-01-17 00:00:00
來源:東方早報作者:葉開

  人教版一年級課文《平平搭積木》最近引發(fā)爭議。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叫“平平”的小孩用積木搭了四間房,“一間給爺爺和他的書住。一間給奶奶和平平住。一間給爸爸媽媽住……還有一間啊,給沒有房子的人住。”

  據《新京報》的報道,北京安華里一小一年級一語文老師稱,“教到這一課時,總感覺怪怪的,不清楚編者為什么這樣分配房間,但沒有多想。”多位家長也擔憂,“爺爺奶奶分床睡是證明兩老人關系有問題?奶奶和孫子住一起會不會引發(fā)隔代教育問題?”“就內容而言,這篇文章肯定存在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課文里房間分配不符合一般生活準則,可能對孩子帶來誤導。

  這篇課文,詩歌、童謠都不像,只能說是分行排列的句子,屬典型“教材體”。老師和家長們的擔憂不無道理,但課文暴露出來的深層問題,還有待進一步分析。

  課文假裝寫“平平搭積木”其實“意在沛公”。撰寫者“裝嫩”,以問答式見縫插針地大加說教,把小孩子搭積木這樣一個簡單玩樂,“有目的有預謀”地抬升到了獻祭的高度——孩子搭個積木都不能好好玩,還要被暗藏的撰寫者逼著獻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沒有房子的人住”。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應以說文解字為主,讀童話講故事誦詩詞為輔。相關課文要有趣味性,有幻想性。

  道德倫理從來都不是抽象存在的,而跟日常生活、具體情感密切相關。

  虛偽說教,紙面道德,大多是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這種“假大空”道德泡沫,在社會上空到處飄飛,道貌岸然的腐敗官員前一年還被媒體歌頌得事必躬親死而后已,后一年就侵吞公款包養(yǎng)二奶無惡不作。

  陪小孩玩過的父母都知道,五六歲孩子搭積木,一是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二是開發(fā)他們的智商,三是促進他們的想像力。這仍是幼教專家和父母們的第三方良意,已屬外因了。小孩子搭積木沒這么多想法。他們就是想玩,好玩,好好玩。搭積木好玩,還能啟發(fā)孩子心智。在孩子反復嘗試積木塊后,親手成功地完成了房屋、飛機、輪船等各種式樣的搭建,這本來就是一種純粹的喜悅,在喜悅中促進心智發(fā)育。

  這就是良意教育所能達到的善性目標之一。

  在幼教階段,以趣味引導,以玩樂促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理論。在這個階段,善意的教育目標,應該是保育孩子美好的心靈,開發(fā)他們探索世界、勤于思考的能力,并把多姿多彩的世界展現給他們,并給他們保留相對充裕的個人空間,得以涵養(yǎng)自己的個性,開發(fā)自己的情致。

  只有特殊材料組成的教材體課文編撰者,才如此處心積慮地在一個簡單的搭積木游戲中,高密度地植入道德說教廣告。道德說教并非課文杜撰者的新發(fā)明,而是古已有之的“返祖?zhèn)惱?rdquo;。“五四”新文化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曾批判過那些泯滅孩子個性的吃人禮教,如今死灰復燃了——這個復燃的舊倫理以禮教為核心,其中心內容是唯上、返祖。生者的價值,似乎只能吸附在逝者的抽象符號上才能體現。被胡適、魯迅猛烈批判過的禮教社會,一切價值核心都是倒退著回頭看的,那樣的一個衰朽體系是以犧牲孩子的個性及他們的未來為代價的。孩子只是被利用的工具,是生育投資衍生品,他們的個性、自由、幸福,全都被否決,他們的價值是學會怎么向自己的磕頭對象奉獻、進貢。

  三百多年前,清兵圍攻揚州,當時的揚州太守史可法一味死守,偏居湖北的左良玉十萬大軍又遲遲未至。于是,困極之下,揚州城內軍民“易子而食”,其慘狀不忍盡述。歷朝歷代戰(zhàn)亂年間,多有吃人記載,不幸的是淪為食物的都是孩子和太太——看來欺負婦孺算得上是我們民族文化古已有之的優(yōu)良傳統。

  魯迅《狂人日記》里的那位“狂人”翻開歷史書看到的都是“吃人的歷史”,這不是抽象控訴,而是具體描述。在控訴舊禮教的《二十四孝圖》里,魯迅說:

  自從所謂“文學革命”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和歐、美、日本的一比較,雖然很可憐,但總算有圖有說,只要能讀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北京現在常用“馬虎子”這一句話來恐嚇孩子們?;蛘哒f,那就是《開河記》上所載的,給隋煬帝開河,蒸死小兒的麻叔謀;正確地寫起來,須是“麻胡子”。

  魯迅寫了“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后,過了六十多年,巴金在《隨想錄》里說:“……讓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感到活下去沒有意思,沒有趣味,這種小學教育值得好好考慮。”

  在這篇教材體課文末尾,編寫者平地起高樓,突然就拔高到了“安得廣廈千萬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抽象高度。這個高度,跟普通公民沒什么關系,是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朝廷命官角度來看的。范仲淹在那篇一千年來最著名的命題作文《岳陽樓記》里,通過反復的排比、層層的迭進,推導出這樣一個典型的“官員面孔”:憂心忡忡、謹小慎微、患得患失。

  一個六七歲的小學一年級學生,就要被迫學習這種可怕的人際關系“厚黑學”,裝腔作勢、虛情假意地造間房子給“上級領導”、給天下“寒士”,這不僅是虛假的灌輸,而且是毀壞孩子的心智。

  一個國家的公民教育,不應該是官員學校,也不應該是“厚黑學”普遍化。一個善意的社會,是各種不同身份等級歲數的各階層人的普遍尊重與彼此尊重。這個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對等的。 (作者系《收獲》雜志編審)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 新華網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 搜狐網 光明網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 澎湃新聞網 鳳凰網 經濟參考網 人民論壇網 中宏網 千龍網 網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 北青網 中國記協網 求是網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 中國青年網 中國經濟網 中國日報網 中國人大網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