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月婷婷_淫语自慰福利_欧美自拍中文字幕_狠狠噜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文章

貢森:群體矛盾是實現延遲退休的特殊障礙

發(fā)稿時間:2012-06-27 00:00:00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作者:郭順姬

  6月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延遲退休年齡已是一種必然趨勢,該表態(tài)引發(fā)社會各界熱議。人民網隨即發(fā)起的一項調查顯示,九成以上的網友對延遲退休表示反對。6月19日,人社部相關負責人再次表示退休年齡提高至65歲甚至更晚不會在近期立刻實施。各種質疑之聲是否有理?近期調整是否有必要?接下來應怎么辦?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社會發(fā)展研究部相關課題組負責人貢森研究員接受了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專訪,對以上問題做出了解答。

  盡早漸進調整問題不能拖

  記者:有網友表示,中國人口預期壽命與發(fā)達國家相差10歲左右,退休年齡的差距與此大體相當,因此不理解我國為什么還要推遲退休年齡。

  貢森:首先,拿中國人口預期壽命與發(fā)達國家預期壽命相比并不準確,因為繳納社會保險主要是城鎮(zhèn)人口。中國城鎮(zhèn)居民預期壽命比全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要高4歲左右,這個年齡與發(fā)達國家人口預期壽命的差距只有6歲左右。而我國法定退休年齡與大多數發(fā)達國家確定的67歲的目標退休年齡相比,差距在10歲以上。

  其次,發(fā)達國家的研究表明,未來三四十年要保持其養(yǎng)老保險基金的平衡,退休年齡需要進一步提升到70周歲,而不是目前確定的67周歲。

  再者,縱向來看,我國上個世紀50年代引入養(yǎng)老金制度時,當時的城鎮(zhèn)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在50歲左右,設定的退休年齡是男職工60歲、女干部55歲和女工人50歲。如今快60年了,我們的壽命提升了20多歲,但退休年齡一直沒有變化。

  最后,未來三四十年我國養(yǎng)老金壓力的增速將遠遠高于發(fā)達國家。實施了30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加上改革開放后生活與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迅速改善,使得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幾乎超過了所有發(fā)達國家。

  記者:即使調整是必要的,但據官方數據顯示,十來年內我國養(yǎng)老基金不差錢,那為什么現在就將這一問題提上政府工作議程?

  貢森:是的,在未來十來年我國養(yǎng)老基金的現金流還是收大于支,但我們卻不能等到出現虧空時才調整政策。理由很簡單,現在就開始漸進小幅調整是為了及早調整代際矛盾和減緩社會沖擊。

  養(yǎng)老問題是當期財富在工作者與退休者之間的分配。如果退休年齡過低,撫養(yǎng)比過高,要確保老年人權益,只能讓當期勞動者繳納更高的稅(費),這會嚴重影響當期勞動者的利益,從而使其勞動參與率變低,嚴重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而要保障當期勞動者利益,老年人的權益則難以充分保障。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代際矛盾。

  隨著社會進步,我們不用再像祖輩一樣終身勞作,也不用每天工作,更不用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但是,什么東西都得有個度,二戰(zhàn)后歐美發(fā)達國家沒有處理好工作與休閑的關系,加大了養(yǎng)老基金支付壓力,不得不提高養(yǎng)老金領取年齡的政策目標。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要充分汲取這一教訓。事實上,過去二三十年來我國城鎮(zhèn)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在快速下降,這需要我們警醒。

  顯然,在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大背景下,這種勞動參與率過快下降的趨勢需要及早得到遏制。并且,從發(fā)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退休年齡調整一般要采取等候期加小幅漸進的做法,不是一下子調高到65歲。具體做法是按照出生年齡早晚,晚出生者的退休年齡隨壽命延長而漸進提升,直至達到65歲。舉例來說,2012年出臺退休年齡調整政策,規(guī)定1955年及以前出生的男性職工的退休年齡保持在60周歲;將1956年出生的男性職工的退休年齡調整為60歲零2個月;1957年出生的提升為60歲零4個月;等差遞增,只有1985年及以后年份出生的男性,其退休年齡才提升為65周歲。這樣從政策的出臺到2015年正式實施,中間有3年左右的等候期,給臨近退休者調整退休安排留足了時間;并且,晚出生者只比上一年出生者推遲退休2個月,既可維持相近年份出生者的心理平衡,也可減少對當期就業(yè)者的不利影響。

  記者:是不是說退休年齡越早調整越好?

  貢森:是這樣。對所有社會來說,一般是越早調整,就越主動,調整的幅度就越平緩,對社會的影響就越小;越晚調整,就越被動,波動也大,阻力越大。設想一下,如果等到十來年后我國才出臺調整政策,等候期將被迫縮短,調整幅度被迫加大,這對屆時新退休者和新就業(yè)者的影響要大得多,特別是臨近退休者的人群更加龐大,其反對聲音一定會更加強烈。

  另外,對我國來說,近期是出臺退休年齡調整方案的一個窗口期。提升退休年齡一般都會招致反對的聲音,本屆政府以對國家和民族負責任的態(tài)度,權衡利弊,果斷出臺調整方案,可以為新一屆政府創(chuàng)造良好的執(zhí)政環(huán)境。我們不能因為有反對聲而錯過窗口期。

  質疑者眾群體矛盾是焦點

  記者:為什么推遲退休年齡會遭到那么多的反對?

  貢森:推遲退休年齡對公共部門等特定勞動力市場以及部分弱勢群體的影響肯定是存在的,遇到反對聲音也在所難免。一些經合組織成員國就是在大規(guī)模游行抗議聲中通過了有關法案。

  不可否認,在質疑聲中有一些誤解。比如,有的網民按照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推算,男性退休人員的養(yǎng)老金繳費年限長達35年,而領取年齡只有13年,按照既有的待遇計發(fā)辦法,男性職工參保已經是賠本的買賣了,再提高退休年齡就更不劃算了。這種推算很不科學,大幅度縮短了參保者的實際領取年限。首先,我國城鎮(zhèn)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是76歲,不是全國人口平均的73歲。其次,達到退休年齡的人口平均壽命一般高于新生兒平均預期壽命,即總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城鎮(zhèn)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在50周歲,而退休年齡在50—60歲。最后,我國養(yǎng)老金的計發(fā)辦法人為延長了養(yǎng)老金領取年限。在我國城鎮(zhèn)職工的參保繳費中,一部分錢納入社會統(tǒng)籌,一部分計入個人賬戶,如果參保者不到平均年齡就去世了,其遺屬可以支取死者個人賬戶存款余額。

  但是,整體來看,絕大多數網民反對提高退休年齡的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記者:就您看來,為什么在國際上通用的做法引起了我國老百姓這么強烈的反對?

  貢森:我國的特殊性在于調整退休年齡既要解決代際矛盾還涉及到群體矛盾。網上對“公務員退休工資是普通職工3倍”等問題的爭論,就是群體矛盾的一種表現,盡管是單一的退休問題,但牽扯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務員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等多個方面。因此,雖然調整退休年齡很急迫,但也要很慎重。

  記者:網絡上議論“公務員享有3倍退休工資”,這是否合理?

  貢森:其實業(yè)內比較認同的說法是2倍。可以說,這一待遇差距有其合理性,在某種程度上又是不合理的。但這與我們最初的制度設計有關。

  改革之初,公務員和企業(yè)職工享受的待遇相差不多。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以及企業(yè)利益的分化,政府為保證職工福利,鼓勵企業(yè)在基本養(yǎng)老保險之外為員工建立補充養(yǎng)老金。但目前除了公務員系統(tǒng),補充養(yǎng)老金只在一些大中型的國有企業(yè)或外資企業(yè)里才有,廣大中小企業(yè)因為利潤較低,對補充的這一部分很難承擔,多數企業(yè)員工就沒有補充養(yǎng)老金,于是便產生了這樣一種差別。簡單地理解,公務員的退休金是旱澇保收的,其2倍的退休金既包括國家作為公共服務提供者支付的基本養(yǎng)老金,又包括國家作為用人單位發(fā)放的補充養(yǎng)老金。

  記者:為何公務員一分錢不交,而企業(yè)職工要交納工資收入的28%,這是否合理?

  貢森:我國企業(yè)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繳費占職工工資的28%左右,其中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分別承擔20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對于公務員來說,其退休金來自財政預算,是獨立于企業(yè)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如果公務員的用人單位也要繳納20%,相當于將資金從財政的左口袋轉到右口袋,因此有人認為無此必要。由此來看,公務員與企業(yè)職工兩個群體在繳費上的差距是個人承擔的工資收入的8%,前者不繳,而后者要繳。這一差距是否合理,取決于一個社會對公務員素質和行為是否有特殊要求。

  對于公務員的特殊性,國際上有兩方面的理論。一種特殊性理論認為,國家為了吸引人才,必須要保證公務員獲得不低于社會私人部門同等資歷雇員的待遇,特別是與大中型企業(yè)管理和技術人員同等的待遇;另一種理論認為,公務員被要求遵循更高的道德約束、承擔更高的責任,所以應享有更高的待遇。

  我國是一個有著“學而優(yōu)則仕”傳統(tǒng)的國家,并且近年來公務員考試競爭很激烈,大量優(yōu)秀人才進入公務員隊伍,必然會導致公務員的整體待遇明顯高于社會平均水平。但現在的問題是,因為對權力的約束機制還沒有得到有效建立,有些部門、有些人享受了較高的待遇,卻沒有表現出相應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這就造成了老百姓意見比較大。

  記者:有人認為我國的老齡化程度不算高,但社會保險繳納比例卻高于很多發(fā)達國家,這如何解釋?

  貢森:我國城鎮(zhèn)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繳費比例高達28%,與很多發(fā)達國家相比,確實偏高。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我國實行的是部分積累式籌資辦法,現在就業(yè)者既要繳費供養(yǎng)退休者,還要繳費存入個人賬戶等到個人年老時支付,這就是所謂的“雙重負擔”。二是盡管我國總人口的老齡化水平并不算高,但是由于年輕力壯的農民工不愿參加城鎮(zhèn)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導致體制內實際參保者的老齡化程度很高。

  我國有將近一億農民工不參保,一方面是他們沒有這種意識,另一方面是各種因素導致他們覺得不劃算,所以不愿意繳納。一些地方試行將社保繳費與多種社會福利捆綁掛鉤的做法,以調動農民工參保的積極性。這就可能加劇了另一個群體矛盾:城里人是否愿意跟農民工同等分享就業(yè)機會、教育機會、保障房,乃至低保救助?這就涉及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戶籍制度改革、財政體制改革等重大問題。

  總之,對于發(fā)達國家來說,調整退休年齡是一個單純的代際矛盾問題;而在我國,這卻是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系統(tǒng)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統(tǒng)籌協(xié)調,不能單打獨斗,需要縝密設計,精心組織。而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是沒有太多時間精雕細作,更為稀缺的是我們還沒有在不同職業(yè)人群之間、代際之間以及城鄉(xiāng)之間建立廣泛的社會共識。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 新華網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 搜狐網 光明網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 澎湃新聞網 鳳凰網 經濟參考網 人民論壇網 中宏網 千龍網 網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 北青網 中國記協(xié)網 求是網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 中國青年網 中國經濟網 中國日報網 中國人大網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