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謂之公權力得到社會大眾的信任和認同的能力、力量、力度。公信力越高越強,說明公權力的威望也就越高,得到社會的支持也就越大。時下,公信力匱乏甚至缺失,已經(jīng)成為輿論抨擊的一個流弊。
治弊必須除根。此弊的根由何在?
有云,根本的原因就是一些官員的官品、官德太差,言行不一、心口不一、信口開河、出爾反爾、敷衍塞責、攬功諉過,如此等等。所以,必須加強官員的道德教育,重樹信仰、宗旨以及守信、慎獨的理念。但是,這只針對了部分的、表層的病因。因為第一,造成官品差劣的原因又是什么?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那么,造成此類官員精神懈怠、誠信殆盡的原因,應該在于決定他們意識的社會存在之中。第二,這些年我們對官員、黨員進行的思想教育已經(jīng)持續(xù)不斷、力度很大,而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期冀的“長效機制”未見彰顯,這說明常規(guī)教育已經(jīng)難以收治本之效。在繼續(xù)抓好道德教育的同時,應該多在治理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官場環(huán)境方面下工夫。
也有云,公信力弱,弱在公權力的透明度弱,所以必須加大政務公開的力度。此言有一定的道理,已經(jīng)把注意力的重點轉向了制度環(huán)境。列寧說過,公開性是實行民主的兩個最為基本的條件之一。有了政務公開,官員的所有公務行為都一覽無遺地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一如演員在舞臺上表演,就會形成一種適者生存的自動機構(列寧原語),那些公信力差的官員自然會被淘汰出局。但也有兩個問題必須顧及:其一,實行政務公開的前提是什么?官員憑什么必須把自己負責的政務向社會公開?不公開、半公開、假公開又有何妨?此番頂層政府部門曬“三公”賬本的表現(xiàn)便是一個說明。其二,公開性能夠形成列寧說的“適者生存的自動機構”是什么?是選舉制度。所以列寧說,民主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個是廣泛的公開性,一個是一切職務經(jīng)過選舉。離開選舉制度的公開是蒼白的、羸弱的。因此,呼喚公開的陽光很有必要,但眼光應該更擴展一點、深入一點。
還有云,公信力衰竭的弊根是對權力缺乏有效的制約和監(jiān)督,提升公信力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健全制約監(jiān)督機制。此說,從規(guī)范權力的運行著眼,注重制度、機制、體制建設,把權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防止它被濫用。這個說法符合政治學的基本原理,也抓住了制度建設這個根本,但是卻失之寬泛,沒有著重從源頭上治理公信力疲弱的問題。在權力運行的因果鏈中,抓住了結果,卻忽略了原因。公信力缺位,表現(xiàn)出的是監(jiān)督不力。此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就監(jiān)督講監(jiān)督,只在這個圈圈里打轉轉,監(jiān)督是不會有出路的。這些年我們強化監(jiān)督的視野不正是囿于此嗎?必須解決權力鏈上游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權力的授予問題。
與西方國家相比較,我國權力運行的控制機制,憲法設計的是監(jiān)督之道,而不是分權制約、制衡之軌。所謂監(jiān)督,就是權力的擁有者自己不能直接行使權力,而將權力委托給他人行使之后,控制后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行使權力的行為。后者向前者負責,受前者監(jiān)督。權力的受托者必須向權力的委托者即擁有者報告所有的重大問題,這是權力法則,不容例外?,F(xiàn)在,我們眼前的某些用權者躲避和對付公開,這只能說明,我們的授權方式即“權為民所賦”的方式出現(xiàn)了問題。因為,在用權者的內心深處并不認為人民是他們的授權者,所以沒有必要向人民公開權力行為,也沒有必要信守對人民的什么承諾??梢?,提振公信力之本是改革完善權力的賦予方式。
在我們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我們不是小國寡民,人民只能把國家的權力賦予他們所信任的各級官員,通過他們來管理國家事務。這個權力賦予的方式只能是選舉。選舉權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最基本的權利。選舉權真正到位、做實了,人民對官員的監(jiān)督權就有了實現(xiàn)的前提。在這樣的權力機制之下,官員不能、不敢不向人民公開他們的政務,更不能、不敢不認真踐行他們向人民作出的承諾。所以,我們不放棄有助于提升公信力的任何努力,但是,我們更應注重從完善賦權機制的源頭上做足工夫。這就是本文強調的固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