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我們要不要外語是毋庸置疑的。北京最近公布了中高考改革方案,這項改革似乎頗得人心(英語在現(xiàn)實中無多大的作用),但仔細考慮,這不只是因我們對英語的應用不多的問題,也還包括了教育對外來文化(英語世界)的偏見。
盡管教育部門的理由也相當確鑿: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學習英語這么多年,但效果并不很好,許多學生的英語還是“啞巴英語”。此外,英語教育越來越趨向應試化、畸形化,亟須改革。
這其實不是英語的錯,而是我們對待英語的態(tài)度好像從來是可有可無的,畢竟是作為一種外來語言,在大多數(shù)人的實際生活中用不上。說實話,在對待教育的問題上,我們總脫離不了實用主義。比如,數(shù)學能夠加減乘除,似乎就可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了,何必去計較數(shù)學理論與模型呢?
這樣說,是不管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育理念上,我們已經走得太遠--對我們有用的才有學習的必要,反之就可以被忽略。在此教育背景下來看待,似乎體育、音樂、藝術,都可以取消,畢竟成為體育健將、音樂明星、藝術家的幾率要小得多。但作為一種基礎教育,在追求多樣性與文化多元上,實在是不可或缺。時下的社會道德滑坡、責任心不強的問題,追究起來,應該是大多數(shù)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以至于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
不過,在高考問題上,教育理念顯得尤其重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國民,在此大致會有了分野。高考說白了是對教育實踐的檢測,作為進入大學的前提條件,必須具備相應的基礎。這也反映在大學的專業(yè)設置上,倘若沒有外語的介入,如何才能走進大學教育的前沿?這個問題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大學研究只會淪為二流水準,在不太懂外語的情況下,自然無法更好地做一些研究,至于演講,那更是天方夜譚了。當教育只有語文教育,而沒有其他科目的設置時,就注定了我們的教育理念的狹隘,而不是考慮到教育世界的科學與發(fā)展。
這倒讓我想起了那些學貫中西的教育大家,他們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才,而不僅僅是一般的人物。比如對中學教育要求的是普適性,比如作文寫作要求的是“我口寫我心”,這才是讓教育回歸到個體。而現(xiàn)在,語文教學強調的則是技術型分析,對文字的闡釋對文章的寫法日趨規(guī)范,這樣寫出來的文章看上去雖起承轉合,卻未必是作者的內心反映。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采訪時說,應該從當前的一刀切全面學英語變成讓學生自主選擇學英語,這才是一個英語學習的正常態(tài)。英語考試應該更加自由化,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參加,而大學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辦學定位、特點,根據(jù)專業(yè)的特點,自主提出要不要英語,英語達到什么樣的成績。這意見固然切合當前的教育趨勢,但倘若僅僅對英語教學進行改革,而不對高考體制進行改革,勢必會落下更多的問題。這看似聳人聽聞,實在是在面對未來教育時,我們需要具備更清晰、更契合當下的教育理念。
縱觀外語的學習史,從晚清至今不絕如縷,這背后既有對新知的探求,也有對國家教育的反省。且看民國的大先生們,無不是在專業(yè)上取得了成就,這得益于他們跟世界同步的教育。當我們只埋頭于傳統(tǒng)文化教育,而忽略掉外語教育,可能會造成學生對國外的最新科技、學術動態(tài)缺乏足夠的了解。而想了解這方面的信息,只依賴于二手資料,顯然是不夠的。
高考中不同科目的分數(shù)設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是有差異的,這是不同時期教育部門對不同的科目認同度不同的結果。現(xiàn)在全國統(tǒng)考減少科目、文理不分科似成為趨勢,這當然有助于全面培養(yǎng)人才。然而,即便是學科上有分野,每門學科的價值也還是無法替代的。
最近,值得關注的是國家的“萬人計劃”,準備用10年時間,面向國內分批次遴選1萬名左右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杰出人才、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給予特殊支持。這跟高考也有著莫大的關系。試想,在教育科學化的問題上,假若因高考措施的不當,也許未來的人才就提早被扼殺了。
在教育態(tài)度上,也許我們需要做的是窮盡可能性,而在教育內容上不妨多姿多彩。畢竟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有可能是未來的人才,而不僅是教育試驗田里的小白鼠。因此,在對待教育問題上,高考改革的方向應該更明確一些,至于教育理念,當然是培養(yǎng)全新的國民人才。我們該如何在教育中切實做好教育的改革,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要有智慧,有條不紊地把教育往前推進,而不僅僅是著眼于教育的細枝末節(jié)。這才有助于培養(yǎng)更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的人才。(1389期 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