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記者,2010年,他在對比各地高三學籍人數(shù)與高考報名人數(shù)之后測算出,全國大約有80萬名學生棄考。近年,棄考人數(shù)以每年接近10萬人的速度在增加,今年全國棄考學生大約在100萬人。
根據(jù)教育部門公布的數(shù)據(jù),出國留學的高中畢業(yè)生不超過20萬人;其他80多萬名棄考學生大多選擇了就業(yè),還有一部分選擇來年再考。這80多萬名學生中,農(nóng)村孩子占了絕大多數(shù)。隨著我國高校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zhuǎn)變,大學生就業(yè)形勢嚴峻,導致許多學生不愿意參加高考。
首先,考生應(yīng)該反思。棄考的學子們是否考慮過,上大學本身就不應(yīng)該是人生的“里程碑”,改變命運的從來都不是“高考”,而是知識!每年懷揣畢業(yè)證的步出校園大學生,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畢業(yè)”,僅僅是在高校混跡幾年,怎么可能被社會認可?有“真才實學”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是“香饃饃”!
其次,中學教育應(yīng)該反思。我們的中學教育到底教會了學生什么?或者到底向?qū)W生傳遞了什么?我們的中學教師默默奉獻,充滿激情,我們的高三教師,更是不遺余力地向苦讀的學子們勾畫出“燦爛”的愿景,大學是如何的美好,進入大學是如何的高人一等,簡直把“上大學”說成了人生的終點!高三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更是必不可少的歷練,我們該教會學生刻苦努力,堅持不懈,勇往直前,追求夢想,而不是急功近利。
第三,高等院校應(yīng)該反思。我們的高等院校,校門越來越富麗堂皇,大學“越來越大”,我們的教育觀念是否緊跟時代步伐?是否該轉(zhuǎn)型發(fā)展?是否該加強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是否該教會學生“一技之長”?如果高校僅僅是收取高昂學費的“文憑販子”,將會有越來越多學子的對高校“說不”!
筆者認為,面對百萬學子放棄高考,需要全社會共同反思,大家理性思考。尤其是作為“社會良心”的諸多媒體,應(yīng)該深入的挖掘,引導公眾積極向上。上個世紀,“讀書無用”思潮,讓我們遠遠落后西方;如果“讀書無用論”再次抬頭,我們將如何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何實現(xiàn)“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