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月婷婷_淫语自慰福利_欧美自拍中文字幕_狠狠噜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文章

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

發(fā)稿時間:2020-06-05 13:48:38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谷文國 湯月娥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出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原意是指周人建立的邦國雖然很古老,但它肩負的天命卻在于革新。在近代一些學者的研究和釋義中,通常被表達為舊邦新命,用以形容和闡釋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詩經(jīng)·大雅·文王》是一組歌頌文王之德的著名詩篇,據(jù)傳是文王之子周公所作。所謂《大雅》,按照《詩大序》的傳統(tǒng)說法,“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其主要內(nèi)容多是歌頌周王室祖先的盛德與功績,唐代陸德明稱其“皆國之大事”,由此可以窺見王政的興衰得失,深為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所鏡鑒。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所出自的詩篇全文中有這樣的表述:“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駿命不易!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這幾段文字表達的意思是:文王得天命興邦,福澤子孫宗親,周朝人才眾多得以世代繁衍昌盛,而天命無常,子孫后代要以殷為鑒,敬天修德,效法文王。很顯然,在這個詩篇里,對文王的稱頌和禮贊已經(jīng)沒有古代典籍中常見的那種過于神幻和超自然的色彩,而是以一種嚴肅的道德化的眼光來審視和描述這位奠定了周朝800年基業(yè)的姬姓祖先。在周人看來,文王之所以能夠興周翦商,他的德行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文王乃至周人歷代先祖抱定和篤守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進取精神。從文王之父季歷被害,到文王之子伯邑考被殺,以及文王自身被囚于羑里險遭不測,周人始終秉持著“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信念,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品格互相砥礪,最終在武王之際克商建周,實現(xiàn)了新天下之耳目的使命,揭開了“郁郁乎文哉”的宗周禮樂文明璀璨篇章。

  《周易·革》中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在中國古代,順天應(yīng)人構(gòu)成了變革的內(nèi)在合理性,也是衡量變革的尺度所在,深為大多數(shù)統(tǒng)治者所認可和接受。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改革時或會被統(tǒng)治者的一己之好惡所左右,導致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如王莽新政,因為他竭力復(fù)古,一意孤行,“每有所興造,必欲依古得經(jīng)文”,使得很多改制舉措流于空想,嚴重脫離了具體實際,既不順天,也不應(yīng)人,最終落得事與愿違。時人評價王莽“動欲慕古,不度適宜”,加之王莽自己又性情躁擾,剛愎自用,他的托古改制遂全盤失敗。

  《周易·系辭下》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改革即求變通,只有變通才能恒久。然而古代歷次改革的成敗得失,無不向世人昭示著其中的不易與艱辛。如何才能如理如法地推行改革呢?《周易·系辭下》謂“變通者,趣時者也”。趣時即隨時,《周易·隨》中講,“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王弼注為:“得時,則天下隨之矣。隨之所施,唯在于時也。時異而不隨,否之道也。”告誡人們應(yīng)該隨著時的變化而不斷趨向它,時變卻不隨之作出相應(yīng)的變化就會招致不好之事。這與韓非子所說的“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思想是一貫的,都強調(diào)要因時而動,隨時變通。在韓非子看來,既不能照搬古人所為,也不能墨守成規(guī),而要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采取相對應(yīng)的措施。正如北宋之際的熊本在給皇帝的奏疏中所說的“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趨時適治而已”。

  《呂氏春秋》中有一個例子說明了改革不可膠柱鼓瑟的道理?!秴问洗呵?middot;察今》中說,“譬之若良醫(yī),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改革譬如用藥,必須根據(jù)不同的病癥開出不同的藥方,不然就會造成截然相反的結(jié)果。因此,人們應(yīng)該像管子所說的,做到“隨時而變,因俗而動”,意思是說,“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世易時移,不能一成不變地對待事物。

  從另一個層面而言,“隨時”也可以從“與時偕行”的角度來理解,表現(xiàn)為“時行則行,時止則止”。“與時偕行”多次出現(xiàn)于《周易》之中,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終日乾乾,與時偕行”,都表達了人們應(yīng)該趨時變通、把握時機作出適于時勢需要的判斷和抉擇之意,包含著天道與人事兩個維度。天道運行不息,人事也應(yīng)該與時偕行。關(guān)于統(tǒng)治方式的變革,《尚書·湯誥》說“天道福善禍淫”,孔安國解釋為“政善,天福之;淫過,天禍之”。引申言之,改革求變通,就應(yīng)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左傳》說“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正點明了中國古人認可的改革旨趣所在。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之所以能在當時取得一定的成效,正是順隨時代要求而作出的窮則思變的正確抉擇,其中有些改革措施的思考和設(shè)計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值得人們學習和借鑒。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wù)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