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考父是孔子的七世祖,既是孔姓的先祖也是鄒姓的先祖。周武王伐紂后,建立了周朝。他把商紂王的長兄微子啟分封在宋國,讓他做了宋國的國君。到了微子啟的后人宋前愍公時,已是宋的第五任國君。而宋前愍公的長子弗父何(孔子十世祖)主動放棄君位成為“卿”,正考父就是弗父何的曾孫。
正考父也不姓孔,怎么會是孔子的祖先呢?其實,正考父的兒子叫孔父嘉,亦曾授任宋國大司馬,他也就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是他的字,嘉是名。從他開始,其后人就開始稱為孔氏,世代姓孔了。
正考父的食邑(封地)為栗,即今河南省夏邑縣和虞城、永城縣的一部分。1996年春,在永城縣古城西三里道口,曾出土一古碑。碑上有豎排陰文曰:“孔子先代弗父何、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故里。”
正考父曾輔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位國君治理國家,這個時間段大約是在公元前780年—前730年期間。他積極推動修好睦鄰,開發(fā)農(nóng)田,擴充軍力,使宋國日益富強,百姓安居樂業(yè)。因其忠君勤政、謙恭仁厚而功勛卓著。
一口鼎的淵源
今人對正考父的了解,與他制作的一口鼎關(guān)聯(lián)緊密。那么正考父又為什么要在家廟中制作一個銅鼎呢?這還得從殷商舊俗說起。殷商銅器中,多有銘文,公室成員的重大抉擇,大多會通過占卜來確定,而其過程即會刻于銅器或龜甲之上,而后將其供奉于祭壇或祖廟中。宋國受周天子允準,可以將殷商舊俗傳承后世,鑒于血統(tǒng)和出身,正考父對殷商舊俗的傳承自是理所當然。
《左傳·昭公七年》里記載了《正考父廟鼎銘文》的內(nèi)容,其中一段是正考父的自述:“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這描繪的是正考父受到宋國國君三次任命時的樣子,每一次都誠惶誠恐。第一次是彎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整個俯身受命,一次比一次謙卑。正考父說自己平時總是順著墻根走,也沒有人敢侮辱他。更重要的是,這口鼎鑄好之后并非馬上被高高供奉起來,而是作為了家里常用的器具,無論是稠粥還是稀粥,都用它來煮,一家人求的就是個溫飽糊口。這一段話體現(xiàn)了兩層意思,一是說正考父對于自己的職位和權(quán)力極度謙卑謹慎,二是表明他在生活中不追求山珍海味,物質(zhì)方面崇尚儉樸,這自然也會影響到子孫后代。
戒慎恐懼
《中庸》有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身為位高權(quán)重的宋國貴族,正考父能以一種高度的自律和自覺要求自己,甚至到嚴苛的程度,恰是因為他深知陷溺物質(zhì)對人的綁架和對德行的損害。齊家而后治國,宋戴公后期,西周為犬戎所破,周平王東遷洛陽,諸侯紛爭驟起,天下兵戈不停,民不聊生。在正考父的輔佐下,宋戴公繼位之初即發(fā)動四項變革,均為國政和民生所計,深受百姓擁戴。
學問
正考父不僅為政優(yōu)秀,同時也有著很高的學養(yǎng)?!秶Z·魯語》記載,他整理了名頌十二篇,集結(jié)為《商頌》,載于《詩經(jīng)》?!渡添灐繁緸樯坛怂?,是對商族在宗廟祭祀中的祭辭、音樂、舞蹈等禮儀的記載,作為極其重要的文獻在商朝代代相傳。周滅商后,毀其宗廟,遷其重器,既奪取了殷人祭祖的宗廟禮器九鼎,又獲取了祭祖的樂器和祭典《商頌》。宋國被周封為諸侯后,由宋國續(xù)承商人的祖宗祭祀制度,但當時《商頌》已殘缺不全,于是正考父便到保存《商頌》的周太師那里考校《商頌》十二篇。
冥冥中與孔孟之緣
魯國的司空孟僖子是孟子的七世祖,他曾經(jīng)因為出使楚國時不能很好地履行外交官的禮而使自己和魯國蒙羞,因此下決心要讓后人好好學禮。他強調(diào),禮是做人的根本。無禮,無法安身立命。通過正考父鼎的銘文,他判斷正考父是一個德行高尚之人,并且堅信其子孫也必定會有才德出眾的達人。因此當孟僖子看到其后人孔丘年少而愛好禮,便心生崇敬。魯昭公二十四年,即便當孟僖子已經(jīng)病入膏肓的時候,還不忘叮囑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去跟孔子學禮,二人果真也都聽從了父命,就此展開了孟子與孔子冥冥中注定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