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層黨組織是黨執(zhí)政大廈的地基,地基固則大廈堅,地基松則大廈傾。今年7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又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一語,指出鍛造堅強有力的機關基層黨組織的重要性。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轍的《新論》。其意是說,想要筑造房屋,首先要打好它的地基,“基完以平,而后加石木焉,故其為室也堅”,地基牢靠平整,再在上面砌石架木,建好的房屋才能堅固長久。觀《新論》之整體蘊旨,蘇轍以此形象比喻意在強調(diào),國家要走上健康發(fā)展之路,一定要重視“為治之地”的鞏固:“為治之地既立,然后從其所有而施之。植之以禾而生禾,播之以菽而生菽。”在這樣一塊“地”上就有可能種什么收獲什么,“無不盛茂而如意”。此“地”立與不立、立好立壞,關乎存亡、關乎治亂。
那么,何為“為政之地”呢?治理國家的“地基”是什么?人們或許很多時候找不到這個“地”,或沒有平整好“基”,僅僅在枝節(jié)上忙乎,帶來的后果即為:“基未平也,加之以其所欲為是,故興一事而百弊作,動一役而天下困,投足而遇陷阱,側身而入河海,平居猶懼有患,而況求以馳騁于其上哉。”這樣的“家國”,在里面安安穩(wěn)穩(wěn)地居住都有危險,欲要有所作為或大有作為是不可能的。“夫王霸之略,富強之利,是為治之具而非為治之地也”,按蘇轍的說法,王、霸的手段以及富強之利術,僅僅是“為政之具”,不可與“為政之地”混淆。在他看來,“凡今世之所謂長幼之節(jié)、生養(yǎng)之道者,是上古為治之地也”,故此“地”和“基”主要指建立一個制度體系,涉及當時的“天下之吏”“天下之兵”“天下之財”,即吏治制度、軍事制度、財政制度。“蓋君子為國,正其綱紀,治其法度,皆可得而知也”,治理的關鍵在“綱紀”和“法度”的確立、完善與實施。
蘇轍之論,對于我們今天強化制度建設、推進治理能力不無啟發(fā)。首先,制度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延續(xù)性。“漢之興也,因秦之故而不害其為漢;唐之興也,因隋之故而不害其為唐。”當今我們應有長遠的歷史眼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延續(xù)”,“這樣一套制度安排,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長期發(fā)展、漸進改進、內(nèi)生性演化的結果”,在借鑒外來的同時,還要從五千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養(yǎng)分。其次,制度需要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祖宗之法或具存而不舉,或簡略而不備。具存而不舉,是有地而不耕也;簡略而不備,是地有所廢缺而不完也”,對于過時或不完備的地方,要隨著時勢變化重新制定,再立新法。再次,《新論》極為精辟之處,就是揭示了為政者自身在制度執(zhí)行層面、治理境界層面的能動性,深刻昭示出制度和治理之間的關聯(lián)。有了制度,是否就萬事大吉了?有了良好的“基”“地”,在上面蓋不好房子、種不好莊稼,同樣也會發(fā)生大廈將傾、禾苗枯萎的現(xiàn)象。這就很好解釋了為什么秦、隋有“制”而無“治”的下場。
在執(zhí)行層面,“居之以強力,發(fā)之以果敢,而成之以無私。……以是三者治天下之三不立(即上文提到的吏治、兵制、財政),以立為治之地。為治之地既立,然后擇其所以施之,天下將無所不可治”,“強力”“果敢”“無私”都是在執(zhí)行層面的要求。只有“制”“治”配合,相互協(xié)調(diào),才能行穩(wěn)致遠。治理如何達到《新論》最后所講的“不可得而知”的化境?“既成而后以其平居自修之身施之”,就是在日常事務中,為政者自身應帶頭執(zhí)行規(guī)定和制度,“君子修其身,無所施之則不立。治其政事,無以施之則不化”,“為治之地既立,則身修而天下可化”,這也叫“君子篤恭而天下平”。用今天話講,為政者“解決好自身的問題”,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才有可能最終逃脫歷史周期律的怪圈。
在我國,中國共產(chǎn)黨是領導一切的,因此,“基層黨組織”的建設關乎“為政之地”,必須“先治其基”。只有把“地基”打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有長治久安的基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