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積極老齡化要避免老年人口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脫離。老年和退休并非意味著退出社會,而意味著以新的態(tài)度開始新的生活。為了避免老年人口從社會的脫離,需要通過健康來增強老年人口的活力,通過參與來豐富新的社會生活,通過保障來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服務,這也就是所謂積極老齡化的“三個支柱”。
同時,積極老齡化需要避免社會對老年人口的排斥,包括社會的排斥、經濟生活的排斥、空間的排斥和制度的排斥。在經濟就業(yè)和社會生活中需要避免以年齡為基礎的歧視,在空間和人的流動性上避免對老年人口特別是行動不便老年人口的排斥,以及在制度上對部分老年人口群體如農村老年人口的歧視和排斥。這樣才能形成“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實現對老年人口的社會包容。
積極老齡化,意味著老年人口需要增強和周邊社區(qū)、社團和社會組織,和社會環(huán)境、信息網絡、城市以及整個世界的緊密聯系,老年人口仍然需要緊密參與到社會體系和社會進程中,并構建其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在老齡化過程中避免脫離、避免排斥,增強聯系,這樣的老齡化過程才是積極老齡化。
只有有了積極老齡化的觀念,才會發(fā)展積極老齡化的行動。實現積極老齡化,首先需要重視對積極老齡化的觀念應對的問題,需要一些觀念性的改變和重塑。
例如,老年人口不是通常所說的被撫養(yǎng)人口。老年撫養(yǎng)人口和老年撫養(yǎng)系數,其概念背后是一種“被撫養(yǎng)”的觀念。被撫養(yǎng),意味著老年人口是社會的負擔。這樣的想法本身充滿著對老年人口的歧視和厭惡,認為老年人口是家庭的負擔,也是社會的負擔。顯然這種想法本身就不利于積極老齡化了,是將這些被撫養(yǎng)的老年人口看作脫離于社會體系的存在。
實際上,老年人口很大程度上不是被撫養(yǎng)的,不是社會的負擔。老年人口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能夠發(fā)揮積極能動作用和做出生產性貢獻的群體。在這個觀念下,才能形成積極的、參與性的老齡化。
人們也往往經常把老年和衰弱、疾病、殘疾放在一起,叫做“老弱病殘”,似乎充滿了對老年人口的關愛甚至是同情。然而老年人口實際上也并非必然是弱勢群體,其在體力、智力乃至權力上可能還具有相當大的強勢。很多老年人口甚至還會倚老賣老地展現霸道和欺凌,例如在公交車上霸座的老人。因此,老年人口也并非必然是弱勢。特別是較為年輕的老年人口,身體還相當健康,本身是龐大的人力資源,能夠積極地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紤]到我國60-79歲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重目前大約是88%,可以發(fā)現,老年人口并非“老弱病殘”,實際上他們意味著龐大的人力資源,特別是在智力上的資源,對于國家發(fā)展是不可忽視的。
老齡化也往往被認為是發(fā)展的挑戰(zhàn),所以才需要“應對老齡化”。老齡化似乎會帶來發(fā)展的威脅,乃至于被杞人憂天地認為是一種“老齡化危機”。與認為老年人口是一種社會撫養(yǎng)的負擔相對應,老齡化往往被認為是不利于經濟發(fā)展的消極的人口結構變化。但是,且不論老齡化不利于經濟發(fā)展實際上并沒有實證的證明,老齡化本質上是社會經濟進步的結果。生育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帶來老齡化,而此二者本身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結果,說明老齡化是發(fā)展的證明。那么,老齡化就不應該是人們擔憂的“社會問題”,而實際上是值得欣喜的“社會進步”。這也意味著老齡社會是人口結構變動后的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因此,不是要應對和避免這樣的社會形態(tài),而是要準備和迎接這樣的社會的到來。
在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中,如果說要應對的話,可能還不是規(guī)劃的應對,而首先需要的是觀念的應對和重塑。只有在觀念上對老齡化本身和老年人口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一個充滿生機的老齡化社會和老齡社會才能被建設起來。因此,在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中,可能首先需要觀念上的應對。老齡化社會需要一系列觀念的建設和更新,在觀念更新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規(guī)劃的更新和規(guī)劃的應對,才能支持積極老齡化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