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依法治國,是中國在百年滄桑、百年抗爭中追求民族獨立、民族復興所作出的歷史抉擇。近代以來,中國在從傳統(tǒng)中華法系向現(xiàn)代法治轉(zhuǎn)型過程中,照搬過本本,也模仿過別人,有過迷茫,也有過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覺醒,一次次實踐、一次次突破,最終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之路,確立了我國基本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其間的艱難曲折過程表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并沒有現(xiàn)成的先例可循,需要自己探索、自己總結(jié)、自己提煉,走出自己的道路、作出自己的選擇。
依法治國,是我們黨隨著實踐發(fā)展、認識深化而作出的正確選擇。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陸續(xù)制定了1954年憲法等法律,開啟了法治的探索之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1999年“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載入憲法。特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依法治國,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法治中國”的建設目標,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黨的十九大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其間的艱難曲折過程讓我們認識到,法治不是萬能的,但離開法治是萬萬不能的。
依法治國,是新時代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本質(zhì)上是法治經(jīng)濟。無論是保護產(chǎn)權,還是合理限制政府權力、維護公平合理的良好競爭秩序,都需要一套良好的法律規(guī)范和法治秩序。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形成了多個層次的法律規(guī)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進入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但是法律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健全,法律對政府權力的約束作用尚待完善、司法執(zhí)法不公現(xiàn)象仍然存在,社會單位,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亟待提升。
依法治國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立足于中國國情。中國有幾千年的優(yōu)秀思想和文化傳統(tǒng),中華法律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這說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既需要汲取我國特有的法律傳統(tǒng),又需要借鑒世界先進成果,走出一條與世界各國不同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法治道路。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最鮮明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yōu)勢,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就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結(jié)合起來,完善好、發(fā)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價值,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就是要重視人民在法治建設中的基礎作用,重視人民在法治建設中的主體性、參與性,堅持法治建設服務人民、全民共享法治建設成果。就是要通過法治,限制和規(guī)范公權力,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這就要求在法治建設中,注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推進建設法治政府,重在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科學設定政府權力、保證政府權力得到有效制約和監(jiān)督,保證政府依法行使權力,把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借鑒吸收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近現(xiàn)代意義的法治思想源自西方,西方法治發(fā)展歷經(jīng)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等數(shù)百年歷史沉淀,其間有很多成功經(jīng)驗和教訓值得我們研究。我們要在立足于中國國情基礎上,批判地吸收借鑒其有益的成果,進一步豐富、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把握和踐行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新要求
切實加強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要正確處理黨的政策和憲法法律的關系,各級黨組織要帶頭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引導全社會不斷增強貫徹憲法和法律的自覺性。要不斷加強和改善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機制、工作方式,堅持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對法治建設的統(tǒng)領,確保黨統(tǒng)一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要引導各級領導干部帶頭厲行法治,不斷提高依法執(zhí)政能力和水平。
切實實現(xiàn)立法完備。要堅持黨領導立法與堅持憲法原則、法治原則有機統(tǒng)一,嚴格依照法定的權限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fā)立法,維護黨中央權威和憲法權威,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tǒng)一、尊嚴和權威。要以提高立法質(zhì)量為關鍵,完善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的體制機制,優(yōu)化人大代表專業(yè)構成,強化人大立法職能和主導作用,要反映人民意志、回應人民呼聲。同時加強重要領域立法,把發(fā)展改革決策同立法決策結(jié)合起來。
切實保證依法行政。要從建設法治政府、完善國家治理的高度來深刻認識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把法治觀念、法治素養(yǎng)作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標準,把法治建設成效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促進各級政府和行政人員強化法治思維。通過完善行政法律制度體系,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形成權責清晰、程序嚴密、公開透明、監(jiān)督有效的政府權力運行機制。
切實做到司法公正。最根本的是要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切實發(fā)揮司法機關在解決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秩序、引導民眾行為、監(jiān)督制約權力等方面的社會管理作用。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要樹立“理性、平和、文明、規(guī)范”的司法觀,從源頭上防范冤假錯案的發(fā)生。進一步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加快構建開放、動態(tài)、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新機制。
切實提升全民法治意識。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使法治更好融入人民群眾生產(chǎn)生活。特別要突出加強對領導干部、公職人員、公眾人物的法治宣傳教育,強化帶頭守法、護法的社會責任和示范作用。注意把握好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強調(diào)嚴格遵守法律底線,同時提倡道德的引領。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通過對底線的規(guī)范來規(guī)范人民行為、引領道德風尚。
〔課題組成員:孫謙(執(zhí)筆),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黨組成員;黃秋生,戰(zhàn)略支援部隊某部副政委;楊景海,山西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申長雨,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局長、黨組書記;陳星鶯,民革江蘇省主委、南京市主委,江蘇省副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