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月婷婷_淫语自慰福利_欧美自拍中文字幕_狠狠噜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文章

西柏坡里的致富經(jīng)

發(fā)稿時間:2019-04-11 14:10:41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記者 陳元秋 耿建擴

  70年前,西柏坡成為解放全中國、籌備新中國的指揮中心,黨中央從這里進京“趕考”,推開了新中國的大門;70年后的春天里,我們來到西柏坡,再次觸摸那振奮人心的紅色脈搏,聆聽奮斗的聲音。

  2018年,西柏坡和其所在的平山縣一起脫貧出列,交出了一張“趕考”答卷。

  西柏坡,這個太行山東麓的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多年來面對崗坡次地的先天困境,借助紅色旅游的東風,打造了一個宜居、宜業(yè)、宜游的美麗鄉(xiāng)村精品村,成為紅色旅游發(fā)展的新樣本。

  “碾盤棄嬰”的翻身仗

  面對記者,西柏坡鎮(zhèn)西柏坡村73歲的閆青海老人指著家門口菜園里一個碾盤說:“它,就是最好的見證。”

  1948年,年僅兩歲多的閆青海得了嚴重的痢疾,村醫(yī)表示無能為力。母親覺得不吉利,但又不舍得讓孩子死在家里,就用破葦席片兒包裹著他,放到了村邊的碾盤上。當時,借住在閆青海家的董必武夫婦在回家路上發(fā)現(xiàn)了這名被拋棄的“小房東”,看到微微翕合的嘴唇,董必武夫人何連芝急忙將閆青海送到了東柏坡的中央機關(guān)醫(yī)院救治。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閆青?;畋膩y跳地回來了。

  紅色印記自那時起在老人心中扎根,激勵著他奮斗不止。

  1968年,23歲的閆青海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來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當時西柏坡村村民的日子很艱難。“不僅我們家,家家戶戶都缺吃少穿,一天才可以賺5分錢,根本不夠生活。因為窮,有的村民甚至全家遷往山西謀生活。”說起當年的情形,閆青海不由得嘆了口氣。

  改革開放以后,為了改變過去封閉貧困的生活,閆青海不斷思索著出路。1981年,閆青海到北京批發(fā)布匹回來賣,成為村里第一個萬元戶。“那時候批發(fā)一米布是六塊錢,我賣六塊六一米,一米可以賺六毛錢。每次可以運三四件布,一件大約100米,這樣算下來一趟可以賺200塊錢左右,一個月可以來回三四趟。”閆青海邊算邊說。

  那段時間里,西柏坡陳列展覽館和中共中央舊址區(qū)相繼建成開放,這讓閆青海嗅到了新的商機。1983年春天,閆青海用賣布攢下的錢從保定白洋淀買回了自己的第一艘游船——長13米、可容納40人的二手船,在崗南水庫搞起了旅游。

  在閆青海的帶動下,西柏坡村村民和周邊村民都開始購買游船搞旅游業(yè)。為了規(guī)范市場、統(tǒng)一價格、便于管理,90年代初期,閆青海還牽頭組建了西柏坡水上旅游公司,開始集中管理游船、統(tǒng)一分紅,不僅確保了各船家的收益,還保證了游客的游玩質(zhì)量。2002年,閆青海投資十幾萬元,把舊船換成了汽油船,一次載客28人,每年能收入五六萬元,生意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紅火。

  “現(xiàn)在的日子過得滋潤得很,彩電、冰箱、抽油煙機、凈水器都有,家家戶戶辦起了農(nóng)家樂,收入增加了,吃穿不比城里差。”談及現(xiàn)在的日子,閆青海沖我們滿意地笑了起來。

  一碗茶水改變了生活

  “我家是靠賣茶水起家致富的。”84歲的韓花珍老人正坐在自家院子里,修剪著院里的幾棵竹子。盡管年紀大了,但韓花珍回憶起往事,思維仍然清晰。坐在沙發(fā)上,老人講述了她的致富故事。

  1989年,丈夫閆民生因心臟病去世,留給韓花珍的只有三個女兒和一屁股外債。怎么能掙錢致富呢?那時候中共中央舊址門口已經(jīng)有村民開始擺攤賣汽水。“別人賣汽水,我就賣茶水”。她將家里的一只母雞賣了2.8元錢,買了一套茶具,一張圓桌,6把凳子。

  頭一天營業(yè)就賣了6毛錢,韓花珍覺得很滿意,夠買鹽買醋了。沒想到第二天下小雨,一天未能開張,她就有點垂頭喪氣,錢沒掙到,還耽誤了地里的農(nóng)活兒。正在她猶豫時再次遇到了閆青海。閆青海鼓勵她:“不能灰心,該去還得去。”

  第三天竟然賣了1.2元。韓花珍說,那天心里那叫一個美。此后,她的生意越做越好,日子也越過越紅火。2002年,茶水不賣了,她牙一咬轉(zhuǎn)行辦起了農(nóng)家樂。她拆掉舊宅院,投資70萬元建起了村里規(guī)模最大的農(nóng)家樂“西柏坡招待所”,成了當時周邊最大的新聞。

  現(xiàn)在,外孫閆二鵬經(jīng)營著西柏坡招待所,客房由24間發(fā)展到了現(xiàn)在的40多間,配套設(shè)施也不斷得到完善,而且接待規(guī)模還在不斷擴大。記者采訪時,院子里正在施工,招待所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又加蓋了一層,變成了4層,現(xiàn)在招待所可以同時接待600多人用餐。

  二鵬的哥哥閆立鵬2017年在旁邊不遠處也建起了一座四層樓的西柏坡圣都酒店。小哥倆的小日子蒸蒸日上。閆立鵬告訴我們,4月份已經(jīng)有3批150名客人預(yù)定了酒店。隨著旅游旺季的到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團隊游客到來,每天忙得不可開交。

  柏坡嶺上只爭朝夕

  “馬上到清明節(jié)了,西柏坡將迎來又一個客流高峰,這對我們村的服務(wù)質(zhì)量又提出了新要求。”4月3日上午,西柏坡村黨支部書記閆振祥到村里轉(zhuǎn)了一圈,看看哪些地方還有待改進、完善。

  “艱苦奮斗的精神什么時候都不能丟”,站在村委會門口,閆振祥指著面前的“兩個務(wù)必”廣場說。20世紀50年代,由于崗南水庫的修建,西柏坡人遷到高崗旱嶺上,人均不足三分地,生活頓時艱難。原來除了種地,村民就靠打漁貼補家用。隨著游客的增加,部分村民開始在西柏坡紀念館、中共中央舊址一帶賣小吃、賣紀念品、照相,后來村里又發(fā)展了農(nóng)家樂?,F(xiàn)在村里有17家農(nóng)家樂,中小型農(nóng)家樂每年也有六七萬元收入。擺攤經(jīng)營紀念品的攤位有20多家,經(jīng)營好的一年收入十來萬元,最少也有三四萬元收入。目前,西柏坡村全村85戶244人中,九成以上從事與旅游相關(guān)的行業(yè),村集體年收入60余萬元,年人均收入1萬元以上。

  行走在西柏坡村,一幅幅美景讓人陶醉:碼頭停泊的游船、輕點水面飛過的鳥兒;莊嚴的紀念館、精致的農(nóng)家院落;來來往往的游人、安然自得的村民……緬懷革命歷史,看看綠水青山,走走美麗鄉(xiāng)村,“紅游柏坡”的旅游業(yè)態(tài)豐富起來,興旺起來,新時代的壯美畫卷在這個小山村華麗展開。

  “最后的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親骨肉,送到戰(zhàn)場上”這是革命戰(zhàn)爭時期西柏坡人踴躍支前的寫照;20世紀50年代,為防范洪水修建水庫,他們放棄富饒的“米糧川”,遷到高崗旱嶺;改革開放以來,以閆青海、韓花珍為代表的西柏坡人緊抓紅色圣地的旅游資源,主動創(chuàng)新,只爭朝夕,書寫了一部“紅游柏坡”的奮斗致富經(jīng)。

  站在新的起點上,奮斗不停歇,“趕考”仍在路上。西柏坡人滿懷奮斗熱情,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明天。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wù)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