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月婷婷_淫语自慰福利_欧美自拍中文字幕_狠狠噜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文章

夷胡揚武風兼重文治

發(fā)稿時間:2018-04-26 14:05:17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謝德新

  西晉之后,東晉對中原及邊陲實際已失去控制力,盡管用義軍和征伐等方式得到一些州郡,但已不是長治,久安更不可能。對這些地方有實際控制權(quán)的是趁隙而興的少數(shù)民族,在東晉周邊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了幾個大的少數(shù)民族軍事割據(jù)集團,即劉氏的漢,石氏的趙,冉氏的魏,慕容氏的燕,苻氏的秦,史稱“五胡”,五胡亂華的說法也由此而來。

  胡人是對少數(shù)民族的簡稱,過去單指西域的部落民族,后來便泛指區(qū)別于漢人的少數(shù)族裔,其實這些人,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漢人統(tǒng)治的政權(quán)窩里斗,造成國運衰落,生靈涂炭,是自己的錯,不應歸罪于這些胡人。有作為的胡人,趁機起事,割據(jù)一方,稱王稱帝,也是理所當然之事,何況這些稱王稱帝的胡人大多曾生活在晉朝,許多本身便是從天朝隊伍中分化出去的,建國后,出于利益考慮,多多少少與自標正統(tǒng)的晉政權(quán)尚有聯(lián)系,或稱署郡,或稱藩國,或結(jié)成利益同盟。反而是諸胡國之間互相爭斗得很厲害,這給東晉政權(quán)得以偏安一隅創(chuàng)造了機會。

  之所以會出現(xiàn)十六國并立的狀況,一是因為胡戎各自為政,不團結(jié),形不成對抗?jié)h族的合力;二是武功有余,文治不足。倘若割據(jù)一方,穩(wěn)定一時,統(tǒng)治地盤稍大,就得取用漢文化的精華,采取儒道治國之術(shù)。劉氏的漢,慕容氏的燕,苻堅之時的秦,漢風熏陶尤甚。史載:“自永嘉之亂,庠序無聞,及堅之僭,頗留心儒學。”

  慕容氏的燕,從慕容廆稱公開始,到慕容暐被誅,歷經(jīng)四世,存在85年。起先從遼北起家,后來占領(lǐng)整個東北和燕趙之地,一度連豫、荊之地都占領(lǐng)了,甚至直逼洛陽,危及長安。滅魏之后,曾多次打敗來討伐的東晉王師。

  慕容氏屬鮮卑人,史書載,它世居北夷,號稱“東胡”,后來與匈奴并盛,“控弦之士二十余萬”,后來還是被盛極一時的匈奴打敗了,僅剩的地盤是鮮卑山,因之以鮮卑為號。曹操派司馬懿討伐公孫氏,鮮卑出兵以功,被拜為王,在棘城立國。那時燕代之地的風俗是人人都戴“步搖”冠,讀音以訛傳訛,變成了“慕容”。

  開立燕國的慕容廆父親是鮮卑單于,遷地在遼東北。父親死后,慕容廆的弟弟篡位,還要殺他,他只好逃亡躲禍,后來國人將他弟弟殺了,迎接他回國上位。他當時少年氣盛,上表晉武帝去伐另一小國,晉武帝不批準,便入寇遼西,于是晉派兵剿之,慕容廆被打敗。這時,他認識到“華裔理殊,強弱固別,豈能與晉兢乎?”便派人向晉投降,晉武帝封他為“鮮卑都督”。注意這個“理殊”,說明他認識到代表華夏的漢文化高出一等,因之不能與之抗衡,從此開始習漢之禮,取漢之俗,納漢之風。

  慕容廆的作法,也影響到他的兒子,第三子慕容皝繼位后,“立納諫之木,以開讜言之路。”“躬巡州郡,勸諫農(nóng)桑。”完全是儒家倡導的做法。為鼓勵農(nóng)耕,還學習魏武的一些作法,借耕牛給沒有牛的人,讓其在官苑中耕地,二八分成;有牛的也可來耕,三七分成;地方官如果勸農(nóng)耕不力,則會被處以刑罰;敞開官方苑園,給無田的農(nóng)民耕種,貧苦無資產(chǎn)沒法生存的,賜給耕牛;核定手藝人人數(shù),精簡官吏人數(shù),裁掉的官員去農(nóng)耕。賜五萬賞錢,懸“無言不酬”四字于宮外,向自己提意見的人,不拘貴賤,“勿有所諱”,言者均有賞。他還自己教學生,“雅好文籍,勤于講授,學徒甚盛,至千余人”,親造《太上章》,又著《典誡》15篇,以教兒子和學生。

  這些記載反映了慕容氏治燕的做法,深受漢儒文化的影響,有時甚至從漢人典籍中直接拿來使用。對前來投奔的漢臣,也很重視,特別是那些有名望、有才華的漢臣,倚為左右手,四代慕容氏身邊都有幾位頗有影響的漢臣。

  前秦苻堅做得也很到位。如在一次征討時,敵方將領(lǐng)的兒子將父親綁來投降,苻堅對他雖然賜賞,卻認為這個兒子沒有教養(yǎng),送其去習禮。他還重儒學,輕老莊,堅持以儒學治國。

  這些少數(shù)民族主動地漢化,使北方和西南地區(qū)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也使?jié)h文化演繹出了新鮮的版本。在南北朝的大亂之后,之所以能出現(xiàn)一個新的繁榮階段,正是由于脫離了野蠻的北方,為蕭疏疲敝的南方帶來了清新之風,王謝風流并未散去,而是匯入了更加壯麗的南北合流之中?!?/p>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