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簡率,不事修飾,飲食粗惡,從不在意
王安石變法,激起各利益攸關(guān)方的思想和情緒的反彈,在對王安石及其事業(yè)的批評意見中,最為刺耳的則是對王安石人格與人品的反面看法,尤其以蘇洵所寫的《辨奸論》最具代表性。
《辨奸論》中使人印象深刻的在于對王安石生活習(xí)性的刻畫,及通過這樣的刻畫暗示王安石的“不近人情”。比如《辨奸論》里暗示王安石衣垢忘浣,面垢忘洗,其實,這一點并非完全出自毫無依據(jù)的面壁虛構(gòu)和不著邊際的造謠。
王安石性情簡率,不事修飾,衣服垢污,飲食粗惡,從不在意,甘守淡泊,排斥虛華。王安石在出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前,曾與友人一同到寺廟里洗澡,友人偷偷地給他準備了一件新衣服,并把他的舊衣服拿走了,等到王安石出浴,友人的隨從就將新衣服拿給他穿上,但沒有告訴他實情。王安石很自然地就穿上了,卻沒有任何異樣的表情。
王安石在飲食上的表現(xiàn)更是讓人忍俊不禁。王安石做了參知政事后,有人講他喜歡吃獐肉干,王安石的夫人聽說后就很困惑,說王安石平日對飲食從來不挑挑揀揀,怎么突然喜歡吃獐肉干,就問負責(zé)王安石飲食起居的隨從是怎么回事。隨從回答說相公每次吃飯不吃別的東西,只吃獐肉干。王安石的夫人就問,吃飯時你們把獐肉干放在哪個位置,隨從回答說放在最靠近筷子的地方。王安石的夫人就說,明天吃飯時你們把別的食物放在靠近他筷子的地方試試。后來果然靠近筷子的食物吃完了,獐肉干卻剩下了。大家這才明白,王安石對食物并沒有特別的喜好,什么東西放在他跟前他就吃什么。
招待親屬,飲食也很儉素。王安石當宰相后,親家的一個兒子到京師辦事,順便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請他吃飯。第二天,他穿戴齊整去了,心里想著宰相必然是好酒好肉地款待。然而日頭過午,王家的隨從端上了一些燒餅和蔬菜,還有少許的酒和烤肉,接著馬上就上了米飯,旁邊放置著菜羹。他因為與王安石有親戚關(guān)系,平時又頗為驕縱,只吃了幾枚燒餅,而且是只吃燒餅的中間部分,把燒餅的四周卻留著,王安石神情自若地將他吃剩下的燒餅的四周吃了。此人因而感到非常地慚愧。
“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稱其賢”
王安石用心太專,不是沉思于學(xué)術(shù),就是用心于政事,對生活細節(jié)完全是粗線條處置,以至于有人看他生活太簡樸,懷疑是他偽裝的。這就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了。其粗線條的生活態(tài)度,也包括他的個人衛(wèi)生習(xí)慣,比如很長時間不洗澡,衣服臟了,也不及時浣濯。原本,王安石這種儉約的生活作風(fēng)和專心致志的工作態(tài)度,是被當時人贊許的,“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稱其賢。”
自蘇洵《辨奸論》一出,尤其是變法全面鋪開后,隨著反對的聲浪越來越高,士大夫階層對王安石的評價越來越低,逐次趨向人身攻擊。他們把王安石看作有異于人類的動物。王安石年輕時,身上的皮膚像蛇皮一樣,他的幾位舅舅看不起他,暗地里議論王安石說,這個家伙今后也想做官嗎?朝廷內(nèi)士大夫?qū)ν醢彩某蠡訍憾?,傅堯俞說王安石出生的時候,有一個獾進入了他的房室,過了一會又不知所終,所以王安石的父母給他取了一個小名叫獾郎。有一位官員問當時的道士王仔昔,王安石為什么沒有后代?王仔昔說,王安石是天上的野狐精,怎么會有后代?獾與狐都是小型哺乳類動物,但都被用來詆毀王安石的人格。對所要貶損的對象從外貌上進行丑化,是古代政治斗爭常采取的手段之一。但是直接將政治對手指斥為不是人類,就未免太過分了。
黃庭堅雖然反對王安石變法,并因此而遭到貶謫,但是他對王安石本人的學(xué)識和道德水平卻既欣賞又敬佩。他曾說:“余嘗熟觀其風(fēng)度,真視富貴如浮云,不溺于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
講求自律,修身講求“內(nèi)得于己”和“自治”習(xí)慣的養(yǎng)成
王安石雖曾位極群臣,尊榮無比,但卻簡樸低調(diào)。熙寧九年(1076)第二次罷相后,他回到南京居住,起初還有個“判江寧府”的官銜,但他一直沒有到知府衙門去視事,到第二年的六月,他連這個官銜也辭掉了。他在江寧府城東門到鐘山的半道上為自己建造了住宅,晨暮誦讀不輟,過著山林隱士和鄉(xiāng)間老翁一般的清平生活。平日騎一頭驢,帶著僮仆游覽山中寺廟。想進城,就乘小船,未曾乘馬和乘轎。所居之地,四面沒有人家,那座房子也不過僅能避風(fēng)遮雨,又沒有圍墻,看上去就像一座旅舍,有人勸王安石修建垣墻,他以沉默做答復(fù)。
1085年,王安石生了病,以舍宅為寺,宋神宗賜名報寧寺。又過了一段時間,他的病痊愈了,就在江寧府城中租了幾間屋居住,竟然沒有再建屋宅。
受過蘇軾“烏臺詩案”牽連,受變法派政治打擊的王鞏(1048-1117)有過一段關(guān)于王安石晚年生活的記載,其大意是:王安石回到金陵,居住在鐘山腳下,出門就騎一頭驢。我曾經(jīng)拜訪過他,我退出以后,看見他騎驢而出,一個隨從牽著這頭驢,我問王安石準備到何處去,他回答說,如果隨從在驢的前面,就聽從隨從的意見,到哪里去都行;如果隨從跟在驢的后面,就“聽從”驢的意見。出門后,或坐于松石之下,或訪問田野耕鑿之家,或入寺廟。隨行的時候也帶著書,或騎在驢背上讀,或小憩誦讀,用一條布囊裝著十余塊餅,自己吃完了,就讓給隨從吃,隨從吃完了,就給驢吃。遇見田野間人持飯奉獻的情況,王安石也欣然接受。
在宋代官僚階層中,三妻四妾實為常見,但王安石無姬妾、無侍女,亦不儲家妓,在官邸相府也沒有營妓和官妓。夫人吳氏曾經(jīng)為他買了一位侍妾,當他了解到事情原委(“妾之夫為軍大將,部米運失舟,家資盡沒猶不足,又賣妾以償”)后,于是通告了她的丈夫,令其夫婦相聚,并且賞賜給他們不少的錢財。以上這段記載,出自對王安石人格及其事業(yè)百般詆毀和丑化的邵伯溫之手,盡管邵氏極力丑化王安石,但對王安石的素養(yǎng),有時也不得不做出另一番解釋:“王荊公天資孝友,俸祿入門,諸弟輒取以盡,不問。”
王安石重德輕色,在北宋士大夫中顯得特別突出。一次,王安石經(jīng)過揚州,他的朋友劉攽作地方官,強留他住幾天。晚上宴會時,劉攽把官妓叫出來歌舞,王安石神色大變,堅決不肯就座。劉攽與他辯論很久也無法說服他,只好去除官妓的陪伴,王安石這才落座。
王安石為人嚴謹,將人的品德、操守、氣節(jié)納入修養(yǎng)功夫來考量。節(jié)制欲望、以理統(tǒng)情在王安石看來是提升精神境界之必有途徑。他講求自律,主張“圣人內(nèi)求”,修身講求“內(nèi)得于己”和“自治”習(xí)慣的養(yǎng)成。“圣人內(nèi)求,世人外求。內(nèi)求者樂得其性,外求者樂得其欲。”
王安石終身保持著好學(xué)的精神,宋人一向予以高度的評價,即便是他的政敵都不能否認。他酷愛讀書,即便在寢食之間都手不釋卷。有一天,王安石大會賓客,他忽然大笑,人們詫異而問其故,原來是他突然想到了《周易》兩個卦的意思。這種對知識的癡迷,難道不是世間最寶貴的精神嗎?
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擁有堅定信念,有排除一切阻力的勇氣和高風(fēng)亮節(jié)的操守,以及好學(xué)不倦的精神和廉潔自律的態(tài)度,王安石不失為中國古代官員中的一股清流?!?/p>
(作者為杭州師范大學(xué)國學(xué)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