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月婷婷_淫语自慰福利_欧美自拍中文字幕_狠狠噜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文章

文天祥連拒勸降

發(fā)稿時間:2018-02-09 15:05:14
來源:解放日報作者:劉江

  今年,是文天祥逝世735周年。文天祥具有的道德人格以及取得的文學成就,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對文天祥一生進行回顧和梳理,可以“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講述一段宋末元初風云際會的悲壯歷史。

  新科狀元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公元1236年6月6日)。據(jù)說,他的父親曾夢見一個嬰兒腳踏紫云,所以最初取名云孫。等長大后,又起了個字,叫天祥。后來,文天祥參加宋理宗主持的殿試,皇帝看到他試卷上的“天祥”二字,說了一句:“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此后,大家才正式稱其為天祥,并以宋瑞作為他的字。

  文天祥出生時,南宋和蒙古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拉開序幕,但戰(zhàn)火尚未波及廬陵,他在還算平靜的家鄉(xiāng)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同大多數(shù)時代的讀書人一樣,文天祥的人生軌跡就是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做官。他的這條軌跡,一開始還十分順利。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文天祥參加吉州州試(科舉考試第一階段),成績優(yōu)異。寶祐三年(公元1255年),進入吉州白鷺洲書院學習。同年,參加禮部省試(科舉考試第二階段),順利通過。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進入科舉考試的最高階段——殿試。

  此次殿試的考題要求考生闡述一段理學觀點,并對時局提出對策。文天祥在答卷中針對時弊,極力呼吁“開公道之門”“壽直道之脈”,下筆萬言,一氣呵成。按照規(guī)定,主考官閱卷后,須將前十名的卷子交由宰臣復審,再呈送皇帝確定名次。文天祥成績名列第七,被送到了宋理宗手里?;实坶啴叄瑢⑺獮榈谝?。于是,文天祥成了這年科舉考試的狀元。

  當時的宋朝,在蒙古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已苦撐多年。文天祥的出現(xiàn),令人期望甚高。宋理宗甚至御筆寫下一首《賜狀元文天祥已下詩》:“道久于心化未成,樂聞爾士對延英。誠惟不息斯文著,治豈多端在力行。華國以文由造理,事君務實勿沽名。得賢功用真無敵,能為皇家立太平。”

  臨危拜相

  文天祥中狀元后,恰逢父喪,所以需先回吉州為父守喪。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起,文天祥才接到朝廷授官的詔旨,先后擔任一些中央和地方的官職。此時,南宋和蒙古的戰(zhàn)事相當吃緊,而宋理宗嗜欲怠政、不思振作,官場之中更是佞臣當?shù)馈N奶煜槎啻紊蠒毖?,卻受到不少打擊和誹謗。后來,他索性辭去官職,回到家鄉(xiāng)。

  面對官場失意和歲月蹉跎,文天祥曾有詩云:“修復盡還今宇宙,感傷猶記舊江山。近來又報秋風緊,頗覺憂時鬢欲斑。”從中可見,他仍然懷有一腔憂國憂民的情懷。

  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詔平宋,丞相伯顏擔任最高統(tǒng)帥,南宋政權(quán)危在旦夕。七月,宋度宗病死,宋恭帝即位,謝太后臨朝稱制,下詔勤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變賣家產(chǎn),招募義士,趕赴都城臨安,應詔勤王。但是,朝中大臣對文天祥并不信任,命其前往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守衛(wèi)。后因朝廷部署失策,平江府失守,文天祥才不得不回到臨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軍圍困臨安。正月十八日,謝太后眼看大勢已去,急忙遣使攜帶傳國玉璽和皇帝降表,向伯顏請降。當晚,右丞相陳宜中逃跑,其他主要官員也率兵撤離。第二天早晨,文天祥臨危受命,出任右丞相,與左丞相吳堅等赴伯顏大營議和。

  文天祥在伯顏面前慷慨陳詞,據(jù)理力爭。面對伯顏的恐嚇,他面無懼色地回答:“吾乃南朝狀元宰相,但欠一死報國,刀鋸鼎鑊,非所懼也!”文天祥還曾在元營賦詩:“三宮九廟事方危,狼子心腸未可知。若使無人折狂虜,東南那個是男兒。”

  降元的南宋守將呂文煥為討好伯顏,前來勸說文天祥。文天祥怒不可遏,痛斥其為亂賊。呂文煥以自己苦守襄陽6年而朝廷不予施救為自己辯解,文天祥厲聲喝道:“力窮援絕,死以報國,可也。”

  文天祥表現(xiàn)出的無畏氣概,使得伯顏對他不得不另眼相待。如果文天祥能夠投降,元軍可以利用他的聲望去進一步收拾南方的殘局。于是,伯顏派人勸降文天祥:“大元將興學校、立科舉,丞相在大宋為狀元宰相,今為大元宰相無疑。”文天祥聽后,卻當場痛哭。

  事后,文天祥還賦詩一首以明志:“虎牌氈笠號公卿,不直人間一唾輕。但愿扶桑紅日上,江南匹士死猶榮。”虎頭金牌和氈帽是元朝公卿的服飾,“扶桑紅日上”象征南宋政權(quán)重新崛起。

  孤臣雨淚

  伯顏見文天祥不肯屈服,便將他扣留在軍營中,其他大臣簽訂降書后于次日返回臨安。之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所幸于途中趁機逃脫。歷盡艱險之后,文天祥泛海南下溫州,輾轉(zhuǎn)來到宋端宗趙昰的行朝駐地福州。

  不料,文天祥依然受到掌政者的排擠,只以同都督軍馬的身份先后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和汀州(今福建長汀)開府,重新組織軍民抗元。文天祥到汀州后不久,福州失陷,小朝廷逃往廣東。他隨之轉(zhuǎn)戰(zhàn)漳州、梅州一帶。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五月,文天祥率兵進入江西,在雩都縣(今江西于都)大敗元軍,收復興國、吉州等地,一時聲威頗盛。但元軍旋即大舉反攻,文天祥的妻兒和幕僚被俘,他因有義士替身受捕才幸免于難。

  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帶領(lǐng)殘部,轉(zhuǎn)戰(zhàn)廣東南嶺一帶。六月,為擺脫元兵的圍追,他要求赴援崖山行朝,遭到當政者拒絕。十二月,文天祥在廣東海豐五坡嶺不幸被俘。他吞藥自盡未成,被押往崖山戰(zhàn)場。

  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屯駐在崖山的南宋流亡政權(quán)準備與元軍決一死戰(zhàn)。元軍統(tǒng)帥張弘范命文天祥寫信勸降。文天祥卻賦詩道:“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千古流傳的《過零丁洋》。

  崖山海戰(zhàn)是南宋亡國的最后一戰(zhàn),宰相陸秀夫背負皇帝蹈海自盡,后宮諸臣隨之紛紛投海,“死溺者數(shù)萬人”。文天祥在元軍海船上親眼目睹南宋政權(quán)的徹底覆滅,寫詩慟哭“正氣掃地山河羞”“惟有孤臣雨淚垂”。

  亡國之人

  崖山海戰(zhàn)后,文天祥被押回廣州。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下詔以“誰家無忠臣”的理由,命張弘范善待文天祥,并將其押解大都(今北京)。不過,文天祥卻開始了絕食。他計劃七八天后將行至家鄉(xiāng)吉州時,自己就可以餓死盡節(jié)、歸葬故里了。但絕食八天后,文天祥依然未死,而故鄉(xiāng)已過。此時,他才打消了絕食的念頭。

  從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至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度過了3年2個月的囚禁生涯。起初,元朝以上賓之禮接待文天祥,勸降者絡繹不絕。

  第一個來勸降的是留夢炎。他也是個狀元宰相,德祐元年十一月聽到元軍破獨松關(guān),就私自逃跑,不久投降元軍。文天祥對此人無比鄙夷,提筆賦詩“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龍首指的是狀元,黃扉是宰相的辦公場所。

  第二個出馬的是已被降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此時,他也僅是一個9歲的孩童。元朝統(tǒng)治者只是想利用舊日的君臣關(guān)系,逼迫文天祥就范。文天祥讓瀛國公坐下,自己北面跪拜不起,連聲說“圣駕請回”。瀛國公無話可說,怏怏而返。

  第三個出馬的是元朝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馬。他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卻不示弱,并回答道:“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豈能下跪?”阿合馬故意問:“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回答:“南朝早用我為宰相,北人到不了南方,南人也到不了北方。”面對阿合馬的生死威脅,文天祥則直言:“亡國之人,要殺便殺!”阿合馬見奈何不得,只好起身而退。

  勸降不成,文天祥被帶上木枷,關(guān)入土牢。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春,他突然接到女兒的來信,才知道3年多杳無音訊的妻子、女兒都在大都。文天祥知道這是元朝打出的感情牌,只要自己投降便可與家人團聚。他強忍著悲痛,拒絕給女兒回信。在給自己妹妹的信中,文天祥談及此事:“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于義當死,乃是命也。”

  “庶幾無愧”

  文天祥在獄中忍受煎熬,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傳誦千古的《正氣歌》。文天祥開篇即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接著,他一口氣列舉了12位前賢的事跡,認為他們表現(xiàn)的氣節(jié)就是凌然正氣。這種正氣,不因人的生死而存亡,而是維系天地的基石、維持道義的根本。最后,他回顧了自己的坎坷經(jīng)歷,總結(jié)道“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有元朝大臣提出以儒學治國的主張。一時間,朝野上下出現(xiàn)了讓文天祥出仕的呼聲。忽必烈對此也非常重視,曾問群臣:“南、北宰相誰賢?”群臣都說:“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于是,忽必烈考慮對文天祥付以大任,并派人再去勸降。文天祥堅決表示,自己絕不會盡棄平生,“遺臭于萬年”。

  忽必烈不殺文天祥,一是佩服其氣節(jié),二是愛慕其才能。不過,隨著發(fā)生不少叛亂和反抗,忽必烈需要在文天祥的生死問題上有個了斷。這一天,忽必烈在大殿召見文天祥,親自出面勸降。文天祥面對忽必烈長揖不拜,忽必烈也不強行要求,面對忽必烈的“元朝宰相”許諾,文天祥回答:“我受宋朝三帝厚恩,號稱狀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我所愿。”忽必烈追問:“所愿為何?”文天祥的回答簡短而堅定:“愿與一死足矣。”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慨然就義,時年47歲。

  縱觀文天祥的一生,他臨危受命,卻未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被俘虜后,屢屢請求速死而不能。后人的評價——“事業(yè)雖無所成,大節(jié)亦已無愧”,應是對其一生較為中肯的概括。

  不過,在生命的盡頭,文天祥終以耀眼的光輝實現(xiàn)了淋漓盡致的解脫,實現(xiàn)了儒家士大夫的道德理想。他為自己也為趙宋王朝的歷史,添抹了最后一筆亮色。正如其絕命詞所云:“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