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郭先生和中山狼的故事人們都耳熟能詳,中山狼幾乎是忘恩負義的代名詞。后來《紅樓夢》中一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判詞更加確立了中山狼反面典型的形象。
中山狼的故事來源于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到中山狩獵,獵物“中山狼”負傷而逃,窮途末路中被東郭先生救下。故事中有三個關鍵角色:一是趙簡子,也就是趙鞅;二是中山狼;三是東郭先生。趙簡子確有其人,是晉國重臣,“六卿”之一,趙氏族長。那么中山狼這條會說話的狼是有所指代嗎?春秋戰(zhàn)國之際,除了逐鹿中原的幾個大國之外,還有一個國家,其地緣格局獨特,地位舉足輕重,這就是中山國,也被稱為鮮虞。它起源于西北戎狄,主體原是陜北高原上的白狄部落。那么中山國和中山狼之間是否有關系呢?
春秋末期,秦晉之好逐漸轉變成秦晉爭霸。兩個大國都意識到與西北地區(qū)保持穩(wěn)定是爭霸中原的前提,都高度關注整合西北方向的戎狄諸部。秦和戎狄結下的梁子很深,秦襄公等多代秦王甚至死于對戎狄的戰(zhàn)事。秦穆公是一代雄主,得到熟悉戎狄情況的由余輔佐,精心謀劃后采取剛猛的整合方式,高歌西進,“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的大力擴張讓與之毗鄰的白狄部落感受到了咄咄逼人之勢。
同是擴張,晉國對戎狄的態(tài)度有所不同,祭出了“和戎”之策,緩緩吸納整合戎狄部落。與秦穆公同時代的晉文公重耳,身上就有戎狄的血脈。史書記載,晉獻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獻公晚年所納驪姬也是戎狄之女,生下公子奚齊。從某種角度看,晉獻公晚年之亂,是整合戎狄階段性紊亂的縮影。晉獻公之后的百余年,晉國吸納戎狄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到了晉悼公時期,“魏絳和戎”,整合戎狄有了制度性成果。受到秦國擠壓的白狄部落,很可能就是在這期間跨過黃河和呂梁山脈,向晉國北部靠攏,成為中山國的前身。在秦晉爭霸的形勢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此時晉國對白狄部落應該是寬容的。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這顆“小種子”發(fā)展迅速,在晉國的眼皮底下很快壯大起來。公元前506年,史書中出現了“中山國”之名。
當晉國逐步完成了對山西高原戎狄諸部的融合后,中山國這個“國中之國”就顯得如鯁在喉了。無論是統一的晉國,還是分家后的三晉,都在尋找機會拔除中山國。趙氏控制的區(qū)域和后來的趙國與中山國接壤,所以趙氏除滅中山國的愿望更加強烈。在中山立國后不久,公元前505年和公元前504年,晉國就已經兩次進攻中山。公元前489年,趙簡子隆重登場,“帥師伐鮮虞”,大破中山,首次沉重地打擊了中山國。隨后,晉與中山戰(zhàn)事不斷。公元前459—前457年,晉六卿之一智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公元前408年,魏之名將樂羊、吳起伐中山,苦戰(zhàn)三年,占領中山全境。中山第一次滅國,殘部退守太行。
中山地處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交匯處,地緣格局獨特,魏、趙、韓、燕、齊都想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山,牽制對手。同時,中山自身不懈努力,在公元前380年復國成功。此時,中山定都靈壽,倚太行之險,扼冀晉咽喉,把趙國領土分為了南北兩部分,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公元前377年、376年,趙國兩次進攻中山國,都沒有太大收獲。直到著名的趙武靈王勵精圖治,胡服騎射,國力大振,終于在公元前296年攻滅中山。
兩百年間,中山國堅忍不拔,夾縫中求生存,幾乎成為打不死的“小強”,甚至一度成為“千乘之國”。在這期間,中山國借助大國,采取靈活多變甚至是反復無常的外交戰(zhàn)略,是不可避免的。這讓最先容納中山的三晉頭疼不已?;蛟S這成為趙國將中山國比喻為中山狼的主要理由,增強趙滅中山的正義性與合法性。在真刀真槍的戰(zhàn)場攻伐之外,輿論戰(zhàn)也在如火如荼地同步進行。中山狼的傳說,或許就是當年宣傳戰(zhàn)的遺物吧。
先聲可以奪人,先聲也可以奪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