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英國《金融時報》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英國富裕家庭對漢語教育的熱衷已經(jīng)迎來全盛期。同時,英國文化教育協(xié)會的調查也顯示,漢語已成為英國家長最想讓孩子學習的、“對未來最有用”的語言。不僅是英國,現(xiàn)在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中國的發(fā)展變化,都更重視與中國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因此,漢語在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作用空前凸顯,其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不斷提升,成為極具上升空間的國際性語言,國際社會對學習漢語的需求越來越大,形成了空前的漢語熱。
如果說“漢語熱”是漢語國際傳播的“天時”,那漢語傳播手段正在經(jīng)歷的革命性的變化則為漢語國際傳播創(chuàng)造了“地利”的條件。同時,我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進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為漢語國際傳播提供了空前的歷史機遇。如何把握機遇期,最大限度地調動、利用國內國際環(huán)境提供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回避、轉化不利因素,用“人和”將“天時”“地利”的條件利用起來是目前漢語國際傳播事業(yè)面臨的關鍵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的對外漢語傳播主要依靠組織化形式,比如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漢語教學機構在全世界已經(jīng)超過7萬個,這些中外合辦的教育機構,組成了一個覆蓋亞、非、歐、美等各大洲的漢語傳播網(wǎng)絡,為外國漢語學習者提供了便利,在對外漢語傳播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鬃訉W院等漢語教育機構大都設立于大城市以及華人聚居區(qū),隨著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僅僅依靠文化教育機構,已經(jīng)很難滿足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需求。因此,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增加傳播力量勢在必行。
我們知道,很多中國的年輕人十分迷戀美劇、日劇、韓劇,在觀劇的過程中,不少人自然而然地學習了英語、日語、韓語。這樣一種傳播方式,雖然直接目的不是教授語言,卻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語言教育。同樣的例子也發(fā)生在塞爾維亞。在塞爾維亞,最受歡迎的是土耳其電視劇,很多塞爾維亞人看了土耳其電視劇后紛紛學習土耳其語。所以,我們的漢語國際傳播可以借鑒這一經(jīng)驗,把影視劇作為推廣漢語的重要載體好好利用起來。近年來,雖然我們的一些影視劇開始走出國門,但總體數(shù)量還是太少,比如在塞爾維亞就很少能看到中國的電視劇。
漢語的國際傳播是一項跨文化交流活動。這一過程將不可避免地會遭遇文化差異的挑戰(zhàn)。因此,我們的漢語國際傳播,要有意識地做到“入鄉(xiāng)隨俗”——除了要遵守所在國的法律,還要適應當?shù)氐淖诮?、禮儀、風俗、習慣,盡量在不損失漢語文化獨立品格的前提條件下做到與異文化的完美結合。
目前,海外漢語教師資源不足依舊是困擾漢語國際傳播的瓶頸之一。海外漢語教育機構的許多漢語教師都是來自國內的漢語教學志愿者。雖然這群年輕人充滿熱情與活力,但是他們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水平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習者的需求,有的也不夠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和對外漢語教學的特殊性。為彌補師資短缺的短板,可以鼓勵海外中國留學生和漢學家群體加入到漢語的國際傳播中來。其實,現(xiàn)在一些中國留學生已經(jīng)在海外兼職從事漢語教學工作,只不過力量比較分散,如果把這些分散的力量組織起來,并為其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培訓,可以有效緩解海外漢語教育師資不足的壓力。但從長期看,要想讓漢語國際傳播常態(tài)化,必須培養(yǎng)本土化的師資。此外,還要加強國內外各個文化學術團體和教育機構的聯(lián)系,并爭取社會各界包括企業(yè)界的參與和支持,只有聯(lián)合一切社會力量,才有助于實現(xiàn)漢語國際傳播模式和傳播途徑的多元化,從而形成漢語國際傳播的合力。
近些年,我們的對外漢語傳播,政府投入的力量很大,但僅僅依靠政府是不夠的,還要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民間力量覆蓋面廣,形式靈活,更具親和力,依靠更多民間力量,會減少漢語國際傳播的障礙,提升漢語國際傳播的實際效果。比如,可以建立權威高效的民間研究機構,鼓勵民間成立語言傳播組織等都是不錯且可行的辦法。另外,漢語熱導致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對漢語培訓的需求很大,所以可以鼓勵國內的教育培訓機構加快走出去的步法,這種方式既讓企業(yè)得了利益,又能壯大漢語國際傳播的力量。
進入21世紀,所謂“文明的沖突”仍會持續(xù),甚至可能更加激烈。漢語的國際傳播,涉及不同文化的交流問題。尤其是今天,全球范圍內的漢語文化圈正在形成,它與英語文化圈如何相處,將格外引人注目。語言是文化的最主要標志和組成部分,但跨文化交往的很多內容實際都超越了語言的層面,它包括禮儀、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以及大眾文化產(chǎn)品和價值觀念的傳播。因此,伴隨著漢語的國際傳播,還應重視相應的文化傳播,讓外國人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同時了解中國人的風俗、禮儀、思維習慣、生活方式等,這樣才能夠以漢語為基礎,在更高的精神層面上真正實現(xiàn)跨文化的交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