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是哈佛大學歷史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校長。福斯特說,母親告訴過她:“這是個男人的世界。”然而,她用自己的成就證明了母親當年的告誡是錯誤的。
3月16日,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率團訪華,除受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見外,她還與中國教育、學術、文化界人士進行了廣泛交流。福斯特是哈佛大學歷史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校長。福斯特說,母親告訴過她:“這是個男人的世界。”然而,她用自己的成就證明了母親當年的告誡是錯誤的。
福斯特也是杰出的美國內戰(zhàn)史學家,其代表作《這受難的國度:死亡與美國內戰(zhàn)》已由譯林社引進出版。該書初版于2008年,入選當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并獲得次年美國史研究最高獎項班克羅夫特獎。3月17日,福斯特訪問清華大學,發(fā)表了題為“大學與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的演講。福斯特在演講中重點闡述了她對于應對氣候變化挑戰(zhàn)中大學使命的看法。以下為演講的部分內容。
我七年前第一次訪問清華,曾和顧秉林校長一起,種下一棵友誼樹……清華-哈佛友誼樹已經成為我們眾多領域的合作關系蓬勃發(fā)展的象征,它比任何以往時候都更清晰地見證我們?yōu)槭澜鐒?chuàng)造無限可能性的合作。
中美高層共識
四個月以前,同樣是在北京,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共同發(fā)表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承諾在未來二十年內限制美中兩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這是一項歷史性的聲明,它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設定了宏偉的目標,同時也標志著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希望通過它推動其他國家采取同樣行動。
這兩位領導人都是我們的校友,他們一位是清華的畢業(yè)生,一位是哈佛的畢業(yè)生。
中國一直以來為解決復雜的經濟與環(huán)境問題做出著巨大的努力,這一點非常值得贊賞。中國不僅幫助六億人擺脫貧困,而且實現了風能裝機容量世界第一。太陽能裝機容量世界第二的巨大成就。
“我告訴每一位新生,他們擁有改變未來的能力”
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這還只是一個開始……環(huán)境保護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實現兩國政府承諾,需要工業(yè)、教育、農業(yè)、商業(yè)、金融行業(yè)乃至每個個體的參與,每一個主體都至關重要。
我們吸引并培養(yǎng)著最優(yōu)秀的學生。每年,我都會告訴剛入學的哈佛一年級本科生,他們擁有的能力,不能用考試高分或成績排名來衡量。他們被選中,不是因為過去的輝煌成就,而是因為未來的創(chuàng)造潛力;不是因為已有的知識,而是因為即將施展的想象力。
我們培養(yǎng)能跨越學科邊界的學生,而且,允許最年輕的學生師從最資深的教授。在這樣的安排中,雙方才能教學相長。最淵博的知識和最新鮮的觀點融為一體。為此,哈佛組建了環(huán)境科學與公共政策本科專業(yè),來培養(yǎng)擁有良好判斷力的學生。
我們希望這些學生技能在科學技術的層面上認識復雜的環(huán)境問題,又能從經濟、政治、法律、歷史和倫理的維度來理解這些問題。
大學尤其善于“不同凡響”。我今天特別想強調的是這一點。每一代人都有他們自己沉重的使命,而“不同凡想”地思考如何在地球上棲居,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
除了波士頓和北京,還有哪里更適合于思考這個問題?除了生產利用新知識、增進政治文化理解、推動對話、分享解決方案,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可以面臨這個挑戰(zhàn)呢?除了你們,最與眾不同、最有想象力、最有好奇心、最有膽識魄力的清華學子們,還有誰能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哈佛與清華的合作
費正清傳授的關于中國的學術觀點,很大程度上來自他的老師,時任清華歷史系系主任、杰出的歷史學家蔣廷黻先生。這些經歷改變了費正清先生的一生,也改變了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有力地推動哈佛整個中國研究領域改變,而今天我校的東亞研究則囊括了各種學科,從歷史和文學到政治學和植物學的370門課程。
1908年,威爾遜和一對中國植物收集者一起航行在揚子江,用相機記錄著個各種文化,并為哈佛的阿諾德植物園收集了數千種植物標本。
1918年,竺可楨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作為中國氣象學之父,他率先收集整理了五千年來的中國氣象數據。作為大學校長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更以科學精神和求是精神培養(yǎng)科學家,重塑了中國教育。
曹靜女士(曾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學習經濟學和公共政策)以及王聿絢女士(在哈佛大學獲得大氣化學博士學位的清華校友)現在都在清華大學任教。
在公共問題的推動下,她們一起加入了一個研究中國碳排放問題的團隊。此后的幾年中,她們跨越學科、跨越國界,與美中兩國的環(huán)境工程師、醫(yī)學專家合作、分析評判可供選擇的碳排放控制政策,以及它們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這個團隊的研究成果是開創(chuàng)性的,它向政策制定者們證明,其實完全有可能在幾乎不影響經濟發(fā)展的情況下,實現巨大的環(huán)保效益。
哈佛綠色建筑與城市中心正在和清華恒大研究院一起,評估中國不同類型建筑的能源消耗。這項研究對于建成更高效節(jié)能的建筑和城市,意義重大。
福斯特于2007年被任命為哈佛第28任校長。她是一位研究美國南部歷史和美國內戰(zhàn)史的歷史學家。福斯特曾于2008年訪問清華。
提問環(huán)節(jié)
提問者1:如果要你寫兩本書,分別有關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你的重點章節(jié)會是什么?
福斯特:有關美國歷史的書,我可能比較關注美國歷史上重要的轉變,例如有色人種權益、婦女權力地位的變化這兩個問題;有關世界歷史的書,我希望告訴大家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地的人們是如何通過文化、經濟聯系在一起的。
提問者2:昨天您與習近平總書記有一次會見?怎樣評價這屆中央政府對于環(huán)境問題態(tài)度和作為?
福斯特:中國領導人在氣候變化等環(huán)境問題方面的重視程度讓我印象深刻。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
我們討論中很重要的一個話題就是今天的氣候變化挑戰(zhàn)。同時,對于大學如何培養(yǎng)能夠應對這些未來挑戰(zhàn)的領袖人物,我們也有深入的交流。
提問者3:哈佛是如何培養(yǎng)可以應對氣候挑戰(zhàn)的領導人才?
福斯特:正如我演講中提到的,我們通過各種手段鼓勵學生跨學科交流,相互激發(fā)新思想;師生互動是另一個重要的途徑。■
19、20日,《將改革進行到底》專題片深入民主法治領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怎樣為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觀眾在看,在思索,在共鳴。
如果說,堅持黨的領導,讓中國這艘巨輪在駛向復興彼岸之時有了堅定而正確的掌舵人,那么人民當家作主,就是巨輪航行的力量之源。
19日晚上,第三集《人民民主新境界》還在播放中,電視機前正在收看專題片的周蓮萍就接到了無數電話和微信的問候。這部專題片10分54秒起至13分33聚焦了江蘇省睢寧縣的“民情日記”給了周蓮萍代表履職很長的鏡頭。睢寧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衛(wèi)東說,2014年以來,我們在全縣基層人大代表中深入開展“記好民情日記,踏實履職足跡,牢記為民情懷”主題活動。“縣鎮(zhèn)人大代表是由選區(qū)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的,必須要對原選區(qū)選民負責,受選區(qū)選民監(jiān)督,我們組織人大代表撰寫民情日記就是要引導廣大代表根植于選區(qū)選民之中,不忘初心,牢記根本,自覺接受選區(qū)選民監(jiān)督,對選區(qū)選民負責,做好選區(qū)選民的代言人。”
實行政務公開是完善民主監(jiān)督制度的重要內容。“政務公開就是常態(tài),不公開是例外。”省政府辦公廳政務公開辦主任張旻說。近年來,江蘇圍繞決策、執(zhí)行、管理、服務、結果“五公開”,切實強化政務發(fā)布、政策解讀、輿情回應力度,為“兩聚一高”新實踐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是我省政務公開制度建設年,將“五公開”納入辦文辦會程序,建立公開內容動態(tài)擴展機制,目前在7個縣(市、區(qū))開展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guī)范化試點。同時,進一步提升省“12345在線”平臺服務能力,補齊市級全媒體服務短板,力爭到今年底,通過互聯網渠道受理的群眾訴求占比明顯提高,有效拓寬政務信息公開渠道。
深化群團改革被認為是政治領域又一項旨在固本謀遠的重要改革。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黨組書記邢春寧說,對工會而言,推進我省工會改革就是要不斷強化、優(yōu)化工會職能,保持和增強工會工作和工會組織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進一步密切與職工群眾的聯系,切實擔負起引領職工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責任,為推進“兩聚一高”、建設新江蘇凝聚強大力量。江蘇省總工會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正在積極穩(wěn)妥、扎實有序地推進工會改革創(chuàng)新,將擴大工會領導機構中職工代表比例,領導班子專職、兼掛職副主席各占50%。目前機關職能部(室)由12個整合為10個,人員編制精簡26%。將工會的人力財力向基層工會傾斜,全省工會經費全年收入的85%留在市、縣和基層工會。健全聯系服務職工制度,深入開展“進企業(yè)、當工人、同勞動”活動,讓工會工作深深扎根到職工群眾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改革蹄疾步穩(wěn)。公平正義行進在改革路上,也行進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第四集《維護公平正義》深入梳理了司法改革的鏗鏘步履。
在常熟市人民法院副院長李根發(fā)看來,司法責任制改革是司法領域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符合司法規(guī)律要求,司法便民利民改革促進了司法公正和公平正義的實現,這三者構成了新一輪司法改革的“三駕馬車。李根發(fā)表示,常熟法院也將在司法改革大潮之中,把對公平正義的追求落實每一個司法案件中、落實到與每一位當事人的接觸中,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作為司法體制改革的直接參與者,蘇州市人民檢察院公訴處處長王勇感觸深刻。“無論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還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司法責任制‘牛鼻子’,可以說每一步都踏到了司法改革的關鍵節(jié)點。”他認為,司法改革是“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講了很多年但沒有做成的改革。如果沒有黨中央的頂層設計和統籌部署,單靠一個部門推行一項改革,顯然是推進不下去的。
“專題片既集中展示了司法改革的主要成就,又為下一階段的法治中國建設指明了努力方向。”這是江蘇警官學院現代警務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蔚文觀片后的第一感受。十八大以來,公安機關圍繞著“公正司法、造福人民”這一價值定位開始全面深入推進公安改革,取得了明顯階段性成效,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全面建設法治公安也一直在向縱深推進。積極打造陽光警務,全面推行全省統一的互聯網執(zhí)法公示平臺,主動公示群眾最關心的警情處理、案件辦理、財物管理、執(zhí)法依據、裁決文書,共公示執(zhí)法信息240萬條,法律文書9.5萬件,公示率達99%以上。
江蘇青創(chuàng)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陳召強看完專題后“對改革發(fā)展的前景充滿期待”。作為在基層一線工作16年的執(zhí)業(yè)律師,陳召強切切實實看到了司法改革帶來的成果。他說,作為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司法體制改革大潮中,中國律師絕不是旁觀者而是堅定的踐行者。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讓困難群眾也能打得起官司,是實現公正司法的重要前提。”省司法廳廳長柳玉祥說,近年來,江蘇法律援助機構堅持群眾需求導向,注重發(fā)揮法律援助在人權司法保障中的作用,加強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擴大基本法律服務保障范圍,做實“法律援助惠民工程”,通過法律援助將涉及困難群體的矛盾糾紛納入法治化軌道解決,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和諧穩(wěn)定。“公正是法治的核心,也是江蘇司法行政人'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柳玉祥表示,江蘇司法行政人將繼續(xù)秉持“讓公正法治成果惠及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做實法治惠民工程,增強人民群眾法治獲得感,努力讓更多百姓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