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闖將;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勇于排雷,善除荊棘
這些天來,一則新聞在許多領導干部當中激起波瀾:武漢市開展“獅子型”干部大調研,計劃在全市發(fā)現(xiàn)和掌握100名左右獅子型干部,選拔使用到克難攻堅的局級崗位上。
何謂獅子型干部?武漢市委給出的答案是:忠誠干凈,思想解放,思路開闊,敢打敢拼,敢于擔當。
事實上,熱切呼喚獅子型干部的,豈止是武漢一地?上到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深化改革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鼓勵探索、大膽實踐,敢想敢干、敢闖敢試,對于“新事物新做法,只要是符合實際需要,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就要給予支持,鼓勵試、大膽改”。下至基層,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國企改革,百姓都期盼有一批帶頭沖殺的急先鋒,破除沉疴痼疾,沖破利益梗阻,在山重水復的改革叢林中殺出一條血路來。
我們的事業(yè)呈現(xiàn)怎樣的狀態(tài),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干部的狀態(tài)。回首過去5年,為什么許多過去心照不宣的禁區(qū)被打破,許多久議不決的難題開始破題,許多眾口難調的改革得以形成共識?關鍵就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理論上提出一系列富有創(chuàng)見的重大思想觀點,在戰(zhàn)略上作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重大部署,在改革上推出許多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重大舉措。以上率下、奮勇破冰的改革精神,鼓舞一大批獅子型干部大刀闊斧、敢打敢拼,將鐵痕石印般的改革刻寫在年輪深處,把以前碰不得、啃不動的硬骨頭一一砸開,為當代中國發(fā)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無需回避的是,改革進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上面加油門、中層掛空擋、下面踩剎車”的現(xiàn)象。“中梗阻”的問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不出事但也不干事”的問題,在不同層面不同程度地存在。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魯迅曾說:“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這說的是共性的問題。對于獅子型干部來說,想干事就難免有出風頭、好大喜功之嫌,能干事就可能因鋒芒畢露傷及別人,干成事則可能招致羨慕嫉妒恨。
從今天所處的特殊歷史方位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之后,由于阻力增加、難度變大,出現(xiàn)了一種“不改革不需要理由,改革需要理由”的心態(tài)。也就是說,不干事可能不得罪人,多干事反倒容易因為動了人家的奶酪而受到多方責難。
與此同時,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不斷深化,有人擔心,因為強調“于法有據(jù)”,改革的大膽探索是不是得收一下了?還有人疑惑,強調頂層設計,是不是基層試點就不能有太多“差異化”?對“摸著石頭過河”的顧慮,讓一些干部創(chuàng)新探索的步伐變得有些遲疑。
綜觀這些心理狀態(tài),有的源自認識誤區(qū),有的則出于利害考量。實際上,這些年來,中央開展各種巡視督查、出臺一系列問責制度,各地紛紛響應中央精神,細化激勵干事、包容失誤、鼓勵擔當?shù)娜蒎e機制,都是在為擔當者擔當、為干事者撐腰,幫助獅子型干部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闖關涉險時有底氣而心無旁騖、有定力而義無反顧。
改革開放之初,切掉膽囊的任仲夷“渾身是膽”,爭到“尚方寶劍”的習仲勛說辦就辦,“要殺頭就殺我”的吳南生大膽突破,留下許多改革佳話。如今,軍隊改革大刀闊斧,司法改革攻城拔寨,農(nóng)村土地制度改革、價格機制改革穩(wěn)打穩(wěn)扎一路向前,這些成績的取得,同樣有一大批滾石爬坡、不懈探索的領導干部默默奉獻。他們無私無畏、敢打敢拼的精神,闖關奪隘、動真碰硬的氣魄,永遠鐫刻在改革的豐碑上,成為各級領導干部銳意進取的航標。
呼喚獅子型干部,不是說老黃牛精神就不重要了。獅子型干部和老黃牛型干部性格各異,但都是推進改革不可或缺的角色。“現(xiàn)在,我們面臨的時代條件、社會環(huán)境和形勢任務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有些做法過去有效、現(xiàn)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xiàn)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xiàn)在則需要突破,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開拓創(chuàng)新。”這樣的形勢是挑戰(zhàn),也正是有志者大展才華的機會。在今天這個生長夢想、大有可為的激情時代,永遠有顆獅子般的進取心,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勇于排雷,善除荊棘,我們將寫就屬于這一代人的改革新傳奇。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08日 05 版)
在莫衷一是時定分止爭,在風險挑戰(zhàn)面前挺身而出,在雜音噪音的干擾中勇往直前。這是改革的需要,是改革領頭雁們必須具備的過硬素質
有人說,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領導干部拼的是智慧和格局,比的是定力和耐力,而歸根結底,看的是擔當?shù)募绨蚨嘤捕鄰姟?/p>
改革的詞典里,沒有“容易”這個詞。進入啃硬骨頭涉險灘的改革深水區(qū)之后,向前推進的難度更是前所未有。頭雁帶對方向,群雁才能振翅高飛。頭雁迎風奮力,群雁才會協(xié)力向前。領導干部就是改革創(chuàng)新的領頭雁,任何時候都不能缺了擔當?shù)木?,忘了自己肩上的責任?/p>
談及這些,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我的執(zhí)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shù)呢熑?rdquo;。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之所以能面對風險挑戰(zhàn)迎難而上,在盤根錯節(jié)的利益交織中挺身向前,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競爭中逆風飛揚,靠的是黨中央的運籌帷幄,靠的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擔當和作為。正如國際媒體所觀察的,習近平“親上火線主導改革的負責姿態(tài)”,最高層的決心和擔當“超出預料”。敢啃最硬的骨頭、敢挑最重的擔子,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領導集體率先垂范,為全黨樹立起敢于擔當?shù)臉藯U,振奮起全社會攻堅克難的信心和勇氣。
今天的中國,處身技術革命、經(jīng)濟轉型和社會變革的交匯之中,在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甑穆分?,一些領域開始進入沒有先行者的“無人區(qū)”,各種不確定性、難以預知性開始顯現(xiàn)。面對復雜的利益關系,沒有擔當如何觸動既定格局?面對改革路徑選擇的歧見叢生,不敢拍板如何做到定分止爭?面對改革推進過程中的雜音噪音,不能頂住壓力如何實現(xiàn)善始善終?改革越向縱深推進,就越需要那種能站出來的腳步、能挺起來的腰桿、能扛住事的肩膀。“越是責任重大的崗位,遇到的壓力肯定會越大,這就叫有擔當。黨看干部就是看肩膀,看能不能負重,能不能‘超負荷’。”總書記對縣委書記們的囑托,也是對整個干部隊伍的期望。
“干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意氣風發(fā)、滿腔熱情干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才有了改革督察的一竿子插到底,有了甘肅城鄉(xiāng)居民分級診療的“資金下沉、專家下沉、病人下沉”,有了電力體制改革多方利益協(xié)調難的問題迎刃而解。
“擔當就是責任,好干部必須有責任重于泰山的意識,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yè)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幟鮮明,敢于較真碰硬,對工作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善始善終、善作善成。”這才有了一大批領導干部“既當改革的促進派,又當改革的實干家”,有了簡政放權這場權力的自我革命初見成效,有了城鄉(xiāng)社區(qū)協(xié)商制度改革配套方案等一系列改革落地生根。
“要保護作風正派、銳意進取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擔當、善作為的優(yōu)秀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班子中來。”這才有了浙江省下發(fā)《關于完善改革創(chuàng)新容錯免責機制的若干意見》,數(shù)名干部根據(jù)相關免責辦法被從輕或免責處理,有了“為官不為”的做派越來越失去市場,有了振士氣、促落實、“讓實干者得實惠”的制度體系日漸成型。
擔當是精神,也是能力。敢于擔當,首先要有堅定的“擔當自信”,只要符合黨中央要求、符合基層實際、符合群眾需求,就堅決改、大膽試,風險挑戰(zhàn)不能阻其行,雜音噪音不能惑其志。敢于擔當,離不開勇毅的“擔當決心”,不能搞“愛惜羽毛”那一套,也不能總想著左右逢源,把改革方案磨成一個一個圓蛋蛋;敢于表明態(tài)度、堅持原則,才能凝聚起改革合力。改革不是空中樓閣,最終要靠效果來評判,有擔當就要能打通“中梗阻”,暢通“最后一公里”,讓改革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成為改革的主流話語和最大共識。在莫衷一是時定分止爭,在風險挑戰(zhàn)面前挺身而出,在雜音噪音的干擾中勇往直前。這是改革的需要,是改革領頭雁們必須具備的過硬素質。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09日 05 版)
魚生于水,必然要知水性、感水恩。“人民”是改革的初心,堅持以人為本,既是改革的基本立場,也是至關重要的改革方法論
非法獲取、出售公民個人信息超50條將入罪,禁止夜間在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qū)域進行產(chǎn)生噪聲污染的作業(yè),劇毒、高毒農(nóng)藥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葉等的生產(chǎn)……進入6月,一批新的全國或地方性法律法規(guī)開始實施。維護群眾切身利益、注重人民群眾獲得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成為衡量各級領導干部改革實績的一把重要標尺。
“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fā)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要認真想一想群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群眾到底在期待什么?群眾利益如何保障?群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近5年來,在各種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循循善誘、語重心長,向干部們闡釋人民至上的改革觀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就任總書記之初就踏訪河北阜平“看真貧”,給獨龍族鄉(xiāng)親們回信希望“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在洱海邊“立此存照”勉勵當?shù)馗刹恳欢ㄒWo好洱海水質,要求政法系統(tǒng)“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提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為各級干部樹起“人民”這面鏡子。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黨群、干群關系就是魚和水的關系,魚生于水,必然要知水性、感水恩。“人民”是改革的初心,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帶領群眾,既是改革的基本立場,也是至關重要的改革方法論。
堅守改革的人民立場,知易行難。全面啟動“兩孩”新政,不只是一啟了之,做好婦幼保健、婦女就業(yè)、托兒托管等方面的公共服務供給,要做的工作何其之多。到政府部門辦事,流程如何再優(yōu)化?要確保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成效,干部們難免跑更多的路、付出更多辛苦。至于消除初次分配領域的不公,對中低收入者減稅,調節(jié)過高收入,收入分配制度等領域的改革就更加復雜。如果魚水關系異化為“油水關系”“蛙水關系”,或者浮在表面、融不進去,不愿多聽群眾的煩心事,感受他們的真疾苦;或者需要時跳到水里、不需要時就像青蛙一樣跳到岸上,甚至以“人民的名義”為自己謀私利、攢政績,行過河拆橋之實,又怎么可能真正將好事辦好?
應該說,到今天,皆大歡喜的改革方案恐怕很難再有。這樣的情況下,強調任何改革措施都不能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不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利益的改革就失去意義、不可能持續(xù),并不意味著只能陷入兩難境地一籌莫展。在原則上,干部們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凡是對黨和人民事業(yè)有利的,凡是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凡是對黨和國家興旺發(fā)達、長治久安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地改,這才是對人民真正負責。在方法上,則既要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又要著力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理性全面表達利益訴求。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回憶,七年插隊生活“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當改革的整體性、協(xié)同性、復雜性日益凸顯,自覺拜人民為師,充分尊重人民創(chuàng)造的經(jīng)驗,就顯得尤為迫切。浙江義烏設立全國首個行政復議局,讓行政復議成為化解行政爭議的主要渠道;安徽宿州建立“鄉(xiāng)賢志愿工作站”,由鄉(xiāng)間賢達調解大事小情,村干部騰出了手,村民解了難題;山東東平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促進了集體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為解決農(nóng)村空殼化提供了經(jīng)濟基礎……在基層這個大實驗室,群眾創(chuàng)新永遠是不竭的能量場,抓住了他們的生產(chǎn)生活需求,也就等于抓住了改革發(fā)展的契機。掌握了和群眾的相處之道,善于從基層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改革方案才能更有底氣、更接地氣。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曾刊登文章,稱中國的改革幅度和力度“超預期”,“讓國內外大吃一驚”。多用仰視的眼光看待群眾,像魚兒一樣汲取水的力量,不斷增強察民情的聽力、走基層的腳力,惠民舉措將更加精準地對接發(fā)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為推動改革贏得寶貴的時間和機遇。《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12日 05 版)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