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知》精神看,政府已經(jīng)走出了一種線性思維或者說是刻板印象,即社會力量投資老年服務,首先就得給他們批地撥款。這是對近年來在所謂“風景優(yōu)美、空氣清新”但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建設大型乃至超大型養(yǎng)老機構的做法的反思的結果。之前,“社會力量”熱衷于作諸如此類投資,相當一部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投資的目的是為了以低廉的成本獲得不動產(chǎn)。之所以這么說,可以看其建成之后的表現(xiàn):入住老人寥寥無幾,而投資者卻無動于衷,甚至因時不時的房價暴漲而暗自竊喜。
記得景天魁老師講過一個故事,他在日本參訪一個“風景優(yōu)美、空氣清新”但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老年服務機構,正與一位老人談話,突然進來一位中年婦女,與老人說了幾句話,又匆匆地走了。她走了之后,老人就開始流淚。景老師就問怎么回事,護理員說,剛才來的是老人的女兒,她已經(jīng)很久沒來看望老人了。景老師說:那今天女兒來了應該高興啊?護理員說:她已經(jīng)走了。她對老人說,她已經(jīng)付了兩年的費用——這可能意味著今后兩年她不會再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通知》的意義十分重大。若能落實,20世紀以來國際風行的“原址安老”將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曾經(jīng)預測隨著中國中度老齡化和重度老齡化時期的到來,大約5—10年之后,鄰近老年服務機構的社區(qū)會像如今的“學區(qū)房”一樣搶手。到一些城市的老年服務機構去做調(diào)研,譬如在上海的銀康老年公寓,就可以看到一種溫馨的景象:退休后的“年輕老人”,每日里像上班一樣準時到老年服務機構來陪伴高齡失能的父母長輩。他們既可擺脫長期照護中自己力所難及的繁重體力勞動,又能日日陪伴老人滿足他們心理上精神慰藉的種種需求——這才是現(xiàn)代社會中更為積極的盡孝方式。但是,如果養(yǎng)老機構離家很遠,往返途中有種種不便,要日日陪伴老人盡孝心可能就很難實現(xiàn)。
如果《通知》的精神能夠貫徹落實,散布在城市的住宅小區(qū)附近的閑置社會資源就能得到合理配置,這肯定是老齡社會的一大福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現(xiàn)在不啻是“提前退休”,若不加以利用,實在太可惜。在城市里,尤其是一線城市,現(xiàn)在常說寸土寸金。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變化,在這些“寸金”之地上建造的設施原有的社會功能減弱或喪失了,但設施本身還是有相當?shù)目衫玫膬r值?,F(xiàn)在土地價值不菲,不讓其上已有的設施發(fā)揮“余熱”,是不符合“環(huán)境友好”的大方向的。
但是,《通知》下發(fā)后,各地應該已經(jīng)有所行動,但似乎仍不像期待的那么火熱。這就涉及到政策措施如何落地的問題。文件的措詞過于原則,措施上就難以落實。譬如,將社會閑置資源“整合改造”成養(yǎng)老服務設施的前提是“經(jīng)過一定的程序”,這些程序又在哪里呢?“原則性”太強,彈性太大的政策,就得靠基層領導憑良心做事了。盼望相關的配套文件早日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