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明能夠延續(xù)并不斷得到發(fā)揚光大,與中華民族在數(shù)千年間始終保持了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分不開的。師之重要,可見一斑。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亦是唯一延續(xù)至今且不曾中斷的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師者肩負傳道授業(yè)解惑之神圣使命,始終載舟而行,故不曾有停泊之虞。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極為重要的價值觀念取向?!秾W記》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學習中最難得的,即是尊敬老師,而只有尊敬老師,我們才能尊敬老師所傳授之知識、道理等,道尊然后知道要努力學習,是故有師道尊嚴之存在。
戰(zhàn)國時期荀子在《荀子·大略》中提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則是將能否尊重老師上升到左右一國興衰之程度。歷史證明,荀子誠非危言聳聽,概因師與道從來都是一體兩面的,故任何一個不尊師道的國家或民族,最終皆會因為失去學習、進取的能力而被無情淘汰。早在西周時期,《太公家教》中亦曾出現(xiàn)了“弟子事師,敬同于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一日為師,終生之父”之字句,以及其后兩千年來對“天地君親師”之崇奉,皆可以看出古人對師道之尊重,不但是出于骨子里的深刻認識,且亦是一種自發(fā)、自覺之行為。
筆者出身于蘇北鄉(xiāng)村,1980年代中期,正處于渴望閱讀而書籍難得的年齡,正是梁羽生、金庸小說的出現(xiàn),填補了我最初的人文教育之空白。梁羽生與金庸兩位先生皆是深受傳統(tǒng)文化之熏陶,故其筆下的師徒關系,亦是對傳統(tǒng)道德倫理觀念中“師道”之解讀與折射。作為女孩子,筆者其時最羨慕《散花女俠》中的于承珠,因是忠臣之女,她得到“天下第一劍客”張丹楓的庇護與精心傳授武藝。對于承珠而言,師父不但給予她行俠仗義的本領與底氣,亦是她“敬之、仰之”的人生偶像。而張丹楓之一生,確實無負其絕世盛名,他完美地詮釋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之擔當精神,故在承珠心中,師道自然崇高而又神圣。然同樣是為人之師,《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雖有“君子劍”之稱,人品卻極其不堪。作為他的徒弟與養(yǎng)子,令狐沖曾多么的敬重與愛戴師父,然識清師父虛偽面目后,其內(nèi)心的痛苦與失望也就有多么的強烈,如此一來,自然師道難尊。
由此可見,“師尊”方可“道尊”,然所謂師尊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老師的人品要正,“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第二,學生的態(tài)度要端正,懂得“為學莫重于尊師”之理;第三,國家與社會的重視,柳宗元在《師友箴》中有“舉世不師,故道益離”之句,意思是,如果全社會都不尊重老師了,那真理、知識亦會離我們遠去。
早在先秦時,古人便把師與天、地、父并列,國家還按照名位、官階品級,劃分了一整套禮儀等級制度,用“法度”即法統(tǒng)、條律來加以貫徹。并對教師的地位、職責、作用作了詳細而具體的規(guī)定,對于尊師形成了一整套嚴格的禮數(shù)法度,對后世的教育制度的發(fā)展、沿革、衍變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中華民族歷史上,尊師重道的感人故事很多,像張良的“拾履拜師”、楊時的“程門立雪”,皆是千古傳頌。而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及其門下七十二賢,則無疑是史上最引人矚目的師生關系。一部影響了中華民族兩千年,乃至現(xiàn)在、未來,都依然、必然發(fā)揮著深遠影響的曠世巨著——《論語》,即是在他們師生教學相長中所產(chǎn)生出來的。子貢守孝是孔門中較為有名的典故之一,孔子去世后,子貢為其足足守了六年孝。然有孝心的非獨子貢一人,其他弟子,亦如給父母守孝一般,皆在孔子墳墓前守孝三年。學生們?nèi)绱瞬煌鼛煻?,某種程度上,這既是對孔子及其學識的一種高度認可與敬重,亦是對師道至尊至誠之體現(xiàn)。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子畏于匡,顏淵后,子曰:“吾以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寥寥幾句,讓人感嘆師生情深之時,更激賞于顏回的那個反問式回答,簡直答得動人心魂,這無疑是顏回對老師的出于生命最深層次之認可與執(zhí)著。后來,顏回英年早逝,老夫子竟連聲痛呼“天喪予!天喪予!”足見是何等之悲傷了。
記得明史演義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春坊庶子李希賢,授諸王經(jīng)訓,用筆管擊傷王額。太祖大怒。”皇權(quán)至高無上的年代里,居然敢將皇子額頭打破了,這個老師的膽子不可謂不大,也不得不讓人替他捏一把汗。所謂“天子一怒,伏尸百萬”,更何況,皇子他爹朱元璋,其殺人如麻之兇名,更是史上皇帝中不多見的。因此,闖下如此大禍的李希賢,以常理推斷,不但他自己性命難保,抄家滅族亦僅在皇帝一念之間了。然而,讓人驚奇的是,他不僅活得好好的,甚至也不曾丟官罷職,究其緣故,概因馬皇后認為,既然將孩子托付于老師教導,即使是帝王,亦不宜干涉太多,其原話則為:“譬如使人制錦,只可任他剪裁,不應為子責師。”在這里,馬皇后的“裁縫”之喻,與當今的“園丁”之說法有著異曲同工之理,李希賢能夠不死,雖出于馬皇后之勸諫,然朱元璋若不認可老師教學之獨立性、自主性,亦是無濟于事的。由此足見,在師道面前,即便是帝王,亦是敬而重之的。“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故無論今時往昔,尊師重教,不僅關乎個人的發(fā)展前途,也關乎一個民族與國家的盛衰興亡,這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得以源遠流長的最重要傳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