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是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并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它解讀了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并探究了其興盛背后的原因。
今天我們所說的大國,不是人口和面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后出現(xiàn)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我們中國單純從人口和面積上來講,都不會輸給其他國家,但是我們沒有進入大國行列。曾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很低的,被稱為“東亞病夫”。因此,那個時候有人就說,大國還不夠,重要的是強國。
強國,通俗地講,是指作戰(zhàn)很厲害,有大片的勢力范圍。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崛起”,并不單純指這個意義上的大國。當然,國家建設也包括了國防建設,但這絕不僅僅是我們現(xiàn)在要追求的主要目標。
入選世界大國的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這些都是很小的國家。而在同一個時期,歷史上有很多的軍事強國崛起,如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波斯帝國等,但他們卻沒有“入圍”大國的行列,這是什么道理呢?
我想,一方面我們所談論的大國是在近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范圍內進行考察的,如果一個國家的制度文化不先進,即便你驍勇善戰(zhàn)也不是我們所要弘揚的大國精髓。
《大國崛起》中最早講述的國家——葡萄牙。它的航?;顒訌氖迨兰o就開始了,在軍事上極具世界影響力,眾所周知的哥倫布就是它的代表。
其實,應該說葡萄牙在海上是具有很強實力的,但在陸地上,卻另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他于1453年攻下了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人們講中世紀的結束和近代的開始,就是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作為一個標準的。而且這兩件事情幾乎同時發(fā)生,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是在1492年,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在1453年。
但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只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霸權的開始。在1453年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它力量的擴張一直很厲害。在1453年的時候,它只有很小的一塊地方,但在后來的兩個世紀中,它發(fā)展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軍事帝國。它的軍隊從君士坦丁堡最遠一直打到歐洲的腹地——維也納的城下。當時的匈牙利、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希臘……都是它的領土,在亞洲它占領了整個兩河流域;在非洲它占領了整個北非,也就是穆斯林地區(qū)。但是,它也沒有入選世界大國,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雖然它的軍事力量強大,擴張得很厲害,但是這個帝國的政治經(jīng)濟結構完全還是中世紀的,人們認為他和以前的波斯、阿拉伯、蒙古人的擴張一樣屬于所謂的傳統(tǒng)性質,不具任何現(xiàn)代化意義。
*君士坦丁堡之圍(1499年繪畫)
我們所說的傳統(tǒng)、近代,主要是就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而言。傳統(tǒng)和近代的區(qū)別并不是很重要的。
曾經(jīng),美洲的原住民因為近代的殖民征服而被迫皈依基督教;在這以前,世界上的很大一部分地區(qū),如波斯、中亞。那里的原住民因為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傳統(tǒng)征服,而皈依伊斯蘭教。這些過程應該差不多,都是因為傳統(tǒng)帝國的擴張而導致的文化征服。
當年,中國人被傳統(tǒng)的蒙古軍隊大肆屠殺;近代,我們又慘遭現(xiàn)代的日本軍隊屠殺。
對于當時的受害者而言,不管是傳統(tǒng)帝國的征服還是近代的那些征服,區(qū)別并不大,真正的區(qū)別在于傳統(tǒng)大國和近代大國的立國原則以及基本制度對世界對后世的影響。
荷蘭
國家強大以后,國民的地位是否有所提高,公民權利是否提升,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近現(xiàn)代國家和傳統(tǒng)大帝國最大的不同所在。比如《大國崛起》中提到的所謂海上強國荷蘭。我們都知道,荷蘭就本土他只是寡民小國,從來也沒有成為領土、人口意義上的大國。就算是在殖民地和勢力擴張的那個時期,它也不能和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這些大國相提并論。
荷蘭人在歷史上就殖民征服而言他并不是很有能耐的,歷史上真正比較有意義的荷蘭殖民地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荷屬東印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印度尼西亞。但我們知道它以前在北美洲有一些殖民地還是比較有意義的。比如,今天的紐約,最早就是荷蘭人的殖民地,紐約是不太標準的譯法,“New York”應該翻譯成新約克,就像“New Zealand”我們把它叫做新西蘭。紐約被荷蘭人占領的時候被稱作新阿姆斯特丹。除此之外,荷蘭的殖民地,都小得不足掛齒。
但是荷蘭人最終沒有保住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說,它在軍事上并不強。荷蘭人當時還被鄭成功打敗過,而鄭成功當時并不是中國的政府軍,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股反政府武裝分子。當時清朝幾乎征服了全中國,鄭成功只是明朝殘余勢力。那時候實行海禁,進行海上交易是犯法的。鄭成功是既算海商又算海盜的武裝分子。后來他受了招安,成了總兵,一直支持明朝的殘余勢力和清朝打了很長時間的仗。在陸地上他打不過清朝,于是就要找一塊安身之地。當時的臺灣被荷蘭殖民者控制著,所以鄭成功就將荷蘭人打敗了。
在東方它打不過鄭成功,在西方它也打不過像英國、西班牙這樣的國家。
荷蘭的移民也值得一提,西方國家移民有一個特點,就是移民出去的人要鬧獨立。北美就是英國移民,后來鬧獨立,而這一點荷蘭人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荷蘭的殖民地除了印尼以外還有一塊就是南非,荷蘭移民從來沒有愛國主義情操,他們到了南非以后就拒絕被稱為荷蘭人,而稱自己為非洲人。也有外部人把他們稱為“布爾”就是農民的意思。他們在南非成立了幾個共和國,他們真正愛的是這些國家。
后來他們和英國發(fā)生了矛盾,于是就產(chǎn)生了歷史上稱為最早的兩場帝國主義戰(zhàn)爭之一的“英布戰(zhàn)爭”。現(xiàn)在有些教科書上說,帝國主義的標志就是三場早期的帝國主義戰(zhàn)爭,就是美西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和英布戰(zhàn)爭。
*英布戰(zhàn)爭中一支布爾人突擊隊
荷蘭人不僅國家小,勢力范圍也不大,但我們?yōu)槭裁凑f它是強國呢?因為荷蘭一些制度的創(chuàng)新,對世界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他們的國民也因此很自豪。像股份公司、聯(lián)省共和這些制度對后世有巨大的影響,而且,荷蘭人的商業(yè)勢力及文化影響力都被大家認可。
我們的東鄰日本,曾經(jīng)在很長一個時期,就把荷蘭人當作西方人的代表。明治維新以前,介紹西方的學問稱作“蘭學”,就是因為日本人是通過荷蘭人接受的近代文明影響。即使在他的霸權衰落后,荷蘭人的富裕和文明,仍讓世人稱羨,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一點也不亞于當年。
如果要講崛起,這的確是個問題。沒有先天的優(yōu)勢,憑借自己文化制度的創(chuàng)新使自己位于大國行列。荷蘭,在今天,依然是一個非常先進的國家,一個不容小覷的國家。
瑞典
再舉個例子。這是《大國崛起》中沒有提到的國家——瑞典。
人們講民主社會主義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瑞典。瑞典曾經(jīng)有一度在歐洲是非常強大的。那就是在十七、十八世紀之交,他的軍事政治實力在歐洲屬于前三強,僅次于英法兩國。它曾經(jīng)把波羅的海變成了瑞典湖,兵鋒曾經(jīng)直指莫斯科,曾經(jīng)把波蘭變成了他的附庸,曾經(jīng)干預奧地利的王位繼承,在最厲害的時候,甚至橫掃歐洲。
今天的瑞典是一個北歐國家,當時的瑞典軍隊曾經(jīng)打到過東南歐,也就是說從歐洲的西北部一直打到東南部,最后與俄國的彼得大帝會戰(zhàn)于南烏克蘭的波爾塔瓦。這是歐洲歷史上很有名的“波爾塔瓦戰(zhàn)役”,瑞典戰(zhàn)敗。戰(zhàn)后簽訂了《尼什塔德合約》,從此他的霸權徹底崩潰,而且從此再也沒有恢復。但是,瑞典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卻恰恰是在這以后才有了明顯的崛起。
*“波爾塔瓦會戰(zhàn)”油畫
戰(zhàn)敗之后,瑞典人痛定思痛,廢除了專制制度,開始了瑞典歷史上著名的一個時期——自由時代。建立了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都居歐洲前列的憲政民主制度,在沒有任何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情況下,工業(yè)化后來居上,如果按人口平均來算,他的工業(yè)比美國還發(fā)達。他的文化也很發(fā)達,從諾貝爾獎的得主就可看出;他的社會福利制度更是獨步全球——從搖籃到墳墓的瑞典模式,先是成為民主社會主義的世界性樣板,在蘇聯(lián)解體后,又成為全球唯一還有號召感的社會主義樣板。
今天的瑞典人,有誰還會懷念波爾塔瓦戰(zhàn)敗以前所謂偉大國王的光榮呢?如今瑞典人的光榮和自豪豈是當年的那些臣民可以比較的呢?
這就是大國風范——國民自豪感、制度建設都走在引領世界潮流上。
秦朝
有一些國家也很強大,國民的尊嚴和國家的強大同時存在,像美國、英國,國家都曾經(jīng)是這樣。這些還有一些國家和瑞典、荷蘭這樣的國家恰好相反,出現(xiàn)了“國強民弱”的現(xiàn)象,古代的中國就很典型。
古代中國,在秦朝統(tǒng)一六國時期,軍事力量是很強大的,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軍事強國,而且在人口數(shù)量和領土擴張方面表現(xiàn)也不俗。那老百姓的地位如何呢?
秦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法家思想,如商鞅、韓非子,以他們代表的法家思想是秦朝立國的理論基礎。法家明確地說過:秦國的強大,是以百姓的軟弱作為條件的。
“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關鍵,商鞅在《商君書》有篇文章題目——《弱民》,這一章就是公然宣稱“民弱則國強,民強則國弱。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意在百姓的地位低才能被支配,因此國家要對外征服擴張,首先要征服自己的國民?!渡叹龝泛汀俄n非子》稱得上是兩部奇書,它的有些道理講得非常直白,不加任何掩飾。
“能治天下者必先治其民,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要想征服天下,必須先征服你的百姓;想要打敗強敵,首先要打敗你的人民。這也是出自《商君書》??梢哉f,書中的言論赤裸裸地表達出了法家極端專制的思想。
最近有種言論說“民主制度不是什么好東西”。有人說,民主制度最早是在希臘羅馬新城的時候,由于他們好戰(zhàn),想欺負別的民族,因此號召自己內部的人團結起來,簡言之,搞民主就是為了對外征服。還有一些人說,我們中國人愛好和平,不想統(tǒng)治別國,那么我們也就不必為了征服別國而搞民主。皇帝一人說了算的局面挺好。
針對以上言論,《商君書》和《韓非子》也許就是最好的反駁了。法家的極端專制難道不是為了對外征服嗎?
“民勝其政,國弱;政勝其民,兵強”意思就是說如果老百姓勝過統(tǒng)治者,那國家就要衰弱;而統(tǒng)治者能夠勝過老百姓,那國家就能強大。因此,法家認為為了治民,統(tǒng)治者絕對不能心慈手軟。
商鞅說,“慈父無孝子,智主無忠臣”,這句話和儒家思想恰恰相反,他的意思是,如果父親太仁慈了,過度溺愛子女,子女反而不孝順;關心老百姓的統(tǒng)治者,就得不到忠臣。
“農有余時,則薄厭于稅”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吃飽了就會游手好閑,無所事事。韓非專門有一句話叫做“足民何可以為治”意思是說,讓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好治理了。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就要使老百姓“家不積粟”,想盡一切辦法搜刮百姓。要用嚴格的保甲制度和嚴刑峻法來禁錮他們,并且要使這些想擺脫桎梏的人“行間無所逃,遷徙無所入,行間之治,連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無所處,罷無所處。”
*商鞅之死(來自影視作品)
歷史故事的結局很多都出乎人的意料,商鞅最后死在了自己制定的制度上。商鞅在秦朝的內部斗爭中,失勢了。然后他就出逃,跑到一個地方想住旅館,那個旅館老板就說你要拿出官府的證明來,才能允許你住旅店。商鞅說,我要住店你怎么不接待呢?老板說,你看,商君有令,老百姓如果沒有官府的特許是不能亂走的。商鞅長嘆一聲,沒想到自己制定的法令卻害了自己。于是就有了成語“作法自斃”。
也許我們之前認識的商鞅都是正面描寫,可是商鞅確實認為:老百姓都是“賤骨頭”,千萬不能讓他們遂愿,遂了他們的愿,他們就會弄奸耍滑;讓他們富起來,他們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只有讓他們窮困潦倒他們才會賣力。原文是這樣的,“任民之所善,固奸多”“民貧則力,民富則淫”“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他的制度改革給秦朝帶來的變化,但是他所謂的“富國強兵”意味著老百姓沉淪在辱。這樣的“強國”是老百姓所希望的嗎?
那么這里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秦滅六國,給六國的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那么當時的秦國人民對此有什么樣的看法呢?關于這個問題,史學家是有爭論的。《史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故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司馬遷所指的關中絕不是指今天關中平原這么一點小地方,實際是指作為六國之一的秦國所統(tǒng)治的地方,包括整個西北和現(xiàn)在的四川。李冰修都江堰也是在那個時候,他說這個地方當時非常發(fā)達。因此有人說,秦朝的制度對經(jīng)濟的繁榮有很大的作用??墒沁@一說法,在最近幾十年內,很多史學家都覺得是不妥的,經(jīng)過考證之后,他們指出司馬遷的這段描寫帶有文學色彩,并不可信。
他們根據(jù)《史記》和其他一些資料,根據(jù)對秦漢時期人口和土地等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結論:秦故地的經(jīng)濟是不能自給的。而當時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方是關東的魏、趙、韓、齊這四國的故地。在秦漢時代,每年他們都要向關中輸出400萬擔糧食,還包括大量的紡織品和其他手工業(yè)品。
所以,上海復旦大學的葛劍雄先生就說,全面考察秦漢時期的經(jīng)濟狀況,我們不能不承認,當時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是關東。主要的財富,也積聚在關東。
那么,秦國經(jīng)濟既然不發(fā)達,政治上又極度苛霸,那他們到底想要怎么樣呢?商鞅的一句話震驚四座,他說,“政做民之所惡,民弱;政做民之所樂,民強。”為政者就是要做老百姓痛恨的事情,而絕不做老百姓高興的事情。你有能力做老百姓痛恨的事情,這才顯示你戰(zhàn)勝了老百姓;如果你要順從百姓,做老百姓喜歡你做的事情,那么這就說明老百姓在牽著你的鼻子走,百姓強了,國家也就弱了。
他的思想與今天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截然對立。“我就要做老百姓痛恨的事情,我就不做老百姓高興的事情”,古今中外恐怕有很多專制者這樣想,但是敢這樣赤裸裸地、肆無忌憚地說出來的也只有商鞅一人吧!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姓過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日子呢?
有很多關于秦國當時狀況的描述,比如說賈誼的《過秦論》,他把秦朝老百姓說得很糟糕,他們是反秦勢力,可以說他們別有用心。但是商鞅都用這種制度治理百姓,我們能不相信嗎?“強秦造福于人民”的說法,不需我們來反駁,商鞅、韓非子這些強秦理論家就是最有利的反駁者。
另外一個問題在于,為什么這樣的所謂暴秦,居然還能成就大業(yè)呢?
古話道:“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應該是一個很善良的說法,但是我認為這種說法只有在一種條件下才是事實,那就是在民主政治的條件下。因為民主政治本身就是靠老百姓投票來決定你能否得天下,如果不得人心,怎么可能得天下呢?但是,如果我把這個邏輯放到古代,像秦始皇那種狀態(tài)下那恐怕就應了“成者為王,敗者寇”這句話。
我們作評判的時候要有一些道德標準,不能太過功利主義。可是如果在不民主的條件下,天下者也證明他得人心,那不就是“成者為王,敗者寇”了嗎?在傳統(tǒng)時代,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一種非常善良的理想,但是他并不是事實。在歷史上,經(jīng)常有一種規(guī)律——蠻族征服。我們中國古代的中原王朝經(jīng)常被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打敗,這是因為周邊的游牧民族就比我們先進嗎?他們的人民就比我們生活得好嗎?不見得吧!
從商鞅到韓非子這些強秦理論家,他們從來不去論證我要怎么做人民才會擁護我。他們認為這是非常淺薄、非??尚Φ摹N覟槭裁匆屇銚碜o呢?我就是要讓你害怕,讓你不能反抗,讓你絕對服從。他們從來不指望人民如何擁護,他們更從不講如何爭取這種擁護。他們講的都是統(tǒng)治者如何“以法賞罰之,以術操控之,以勢威嚇之”。在他們看來,國家能否治理好,不在于百姓的愛戴,而在于使百姓害怕,不敢反抗。這樣,他們就可以在連老婆孩子都不可信的情況下維持統(tǒng)治,這才叫高明,這才是法家崇尚的最高境界。
韓非有一句名言:“夫以妻之禁及子之親,乃不可信,則其與無可信則矣”,意思就是,不要相信誰會忠于你,這些都是不可信的,就連老婆孩子都不一定靠得住。他說,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設計一種制度,使這些不忠于你,也不愛你的人服你。后來就有了馬基雅維利的一句名言:“令人畏懼強于受人愛戴”。這樣的強秦確實讓人害怕,秦國的思想和做法都是應該摒棄的。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就是“執(zhí)政為民,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這樣的強國不好,那弱國的百姓就會過得很好嗎?關東的經(jīng)濟比秦發(fā)達,關東的老百姓在和平時期,他們的生活應該也不會比秦國的老百姓差。但是你有像秦這樣一個強鄰,如果不自強,就會被他打敗。這樣的苦難也是自不待言的。
比如,趙國遭遇長平之敗,幾十萬戰(zhàn)俘被暴秦坑殺,趙國當時幾乎沒有青壯年的男人,孤兒寡婦之國真是苦海無邊。所以那個時代,暴秦的強國弱民之道固然可惡,但是關東六國不知自強,也是不可取的。
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提倡另一種思想,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列寧提出的口號——讓本國政府在戰(zhàn)爭中失敗。要是這樣,對于戰(zhàn)敗的老百姓來講,同樣是災難。我們也不能持這種立場。
總而言之,在那樣的情況下,無論強國弱國,無論崛起衰敗,對國家的百姓都未必是件好事。這是一種無解的狀態(tài),元曲中“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作了土,輸都變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這題最佳的注解。
現(xiàn)在,我們追求現(xiàn)代化,就是為了擺脫這種困境,為了老百姓有真正的尊嚴。即使沒有霸權,國民的人格自尊一樣存在,甚至更甚。就好比瑞典、荷蘭。
強國,固然是我們每一個有民族自尊心的國民所追求的目標,但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我們還有一個核心價值觀,可以既不是強國,也不是大國,但一定要是現(xiàn)代化國家。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就是,人民是國家真正的主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沒錯!但是,國家興亡,匹夫先要有權,有權才能有責。權責需要對應。
權利不同于權力,我們要的只是基本權利應該得到維護。匹夫無權,那么興如秦,亡如趙。興亡皆百姓苦,這就是大國崛起時的核心問題。
一個好的國家、一個讓人羨慕的國家,他應該做到國家利益最大限度地吻合于國民的利益,而不是把國家利益變成一小部分統(tǒng)治者的利益。這只有在民主制度完善的條件下才有可能使國家利益和國民利益最大限度地吻合,所以我們要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我們進行適合自己國情的政治體制改革。當然,在制度改革這方面,自晚清以來,我們一直在向先進國家學習,雖然現(xiàn)在我們的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但是這個學習的過程仍然沒有結束,我們仍然要向值得我們學習的任何一個國家學習,目的就是為了強國富民。
不管我們是不是在大國行列,我們都要昂然挺立,這才是《大國崛起》給我們的真諦。
今天的我們雖然不在大國之列,但是我們一直走在通往大國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