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社會上確實存在著眾多奸商、刁民、劣醫(yī)、騙子,他們也無疑應當對上述無良行為負直接的責任。但是,從根本上看,對社會誠信缺失負主要責任的應當是政府,而不是社會;是官員,而不是公民。人類為什么需要國家和政府?一是為了階級統(tǒng)治,二是為了公共管理。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本觀點。
古人曰:“國無信不立。”這一古訓其實是一條普遍規(guī)律和一種普遍價值,不僅古代適用,當今世界依然有效;不僅對于我們中國人是如此,對于外國人也同樣如此。換一種角度來看,在當今世界,“國無信不立”更意味著“政無信不立”。為什么說“政無信不立”?因為政府壟斷著核心政治權力,負責制定法律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它通過法治和德治兩種方式規(guī)范和引領社會行為。在社會誠信方面,政府不僅是確立和維護誠信規(guī)范的權威機關,而且也是誠信行為的表率和模范。如果國家和政府自身失信于民,勢必會導致兩種極為嚴重的后果:一是公民對政權失去基本信任,官民合作的基礎不復存在,國家的長治久安難以實現(xiàn);二是社會普遍出現(xiàn)道德和信任危機,從而使社會和諧的基礎不復存在,社會治理成本不堪重負。因此可以說,政務誠信是社會誠信的關鍵,是政通人和的基礎。
政務誠信在治國理政中的基礎作用
每當有人喝了三聚氰銨牛奶,我們便責罵不法奶農和奶商;每當有人買物品時發(fā)現(xiàn)短斤少兩,我們便痛恨無商不奸;每當人們對出租車的無理拒載深惡痛絕時,我們便責備司機素質低劣;每當人們發(fā)現(xiàn)到醫(yī)院動手術需要進獻“紅包”時,我們便鄙視醫(yī)生職業(yè)道德缺失;每當人們?yōu)楂@取高額的拆遷補償而刻意造假時,我們便痛感國民“刁滑”。毫無疑問,社會上確實存在著眾多奸商、刁民、劣醫(yī)、騙子,他們也無疑應當對上述無良行為負直接的責任。但是,從根本上看,對社會誠信缺失負主要責任的應當是政府,而不是社會;是官員,而不是公民。人類為什么需要國家和政府?一是為了階級統(tǒng)治,二是為了公共管理。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本觀點。政府應當對社會的統(tǒng)治和管理負主要的責任,社會誠信的缺失既是社會治理的危機,也是國家治理的危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改革開放的過程是我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全面進步的過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不僅體現(xiàn)在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也體現(xiàn)在民主法治建設取得重要的進展。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又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嚴重挑戰(zhàn)。毋庸諱言,在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方面,我們面臨的新挑戰(zhàn)之一,便是政治公信力遭受質疑的挑戰(zhàn)。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政務誠信的流失已經直接威脅到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基本信任。一個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是,許多群眾對黨和國家的一些部門和一些政策表現(xiàn)出嚴重的不信任,在一些重大事件上與相關黨政部門呈現(xiàn)出明顯的對立態(tài)勢。例如,最近出現(xiàn)的天津薊縣大火案,對政府公布的死亡人數(shù),在證據(jù)確鑿的情況下,仍有大量民眾不予置信。又如,四川什邡事件中對鉬銅項目的環(huán)境危害,政府與民眾的態(tài)度也幾近對立。許多民眾對黨政官員開始出現(xiàn)嚴重的不信任情緒。例如,現(xiàn)實生活中無疑存在著不少廉潔奉公的好干部,但在許多民眾的心目中,幾乎是“無官不貪”。這當然是偏激之言,但卻流傳甚廣。更有甚者,當一些官員因患憂郁癥而自殺時,民眾對死去的官員也不放過,往往會出現(xiàn)五花八門的“貪官自殺”流言。凡此種種,無非是表明民眾對官員的嚴重不信任。
政務誠信流失的諸種表征
政務誠信的流失還表現(xiàn)在一些黨政領導干部自己也缺乏對黨和國家的信任,缺乏對我國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信心。例如,一些官員嘴上成天批判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罪惡”,歌頌著我國“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但暗地里卻偷偷地將自己的家屬子女送到西方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了所謂的“裸官”現(xiàn)象。一些黨員領導干部不信黨和政府,不信人民群眾,只信親信和鬼神,搞“小圈子”政治,求神拜佛往往成為他們的政治信托。
此外,一些同級和上下級黨政機關之間也開始出現(xiàn)互不信任的現(xiàn)象。上級不信任下級,因而頻頻派出各種檢查組和督導組;下級不信任上級,因而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說。下屬不信任領導,領導不信任下屬,直至栽贓陷害的事情也時有發(fā)生。一些下級官員在上級領導面前唯唯諾諾,言聽計從,但一扭轉身便破口大罵,惡言相加。是什么原因導致政務誠信的嚴重流失呢?
首先,制度不合理不完善,迫使或者鼓勵黨政部門及干部造假。例如,黨內廉政法規(guī)不可謂不多,但不少條文卻無法有效實施。其次,一些政策不合理,鼓勵下級黨政機關提供虛假信息。例如,俗稱的“干部出數(shù)字,數(shù)字出政績,政績出干部”,就與干部選拔和考核制度的不合理直接相關。其三,政出多門,政府不同部門的相關政策相互沖突,使民眾不知該相信誰。如近些年在版權問題上,文化部門與出版部門的沖突;煙草問題上,衛(wèi)生部門與煙草專賣部門的沖突等等。其四,形式主義和政績工程使黨政機關的公信力急劇下降。其五,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特別是執(zhí)法不公,嚴重侵害黨和國家的政治公信力。其六,一些黨員領導干部貪贓枉法、弄虛作假,嚴重損害官員的形象。其七,一些黨政部門的政策多變,朝令夕改,缺乏政策的連續(xù)性,使民眾無所適從。其八,一些黨政官員官僚主義嚴重,喜歡聽下級的好話,助長下級的報喜不報憂風氣。其九,一些黨政機關和官員在一些公眾關注的重大事情上,信息不夠公開透明,甚至隱瞞歪曲真相,使公眾難以獲得真實信息。其十,對失信行為和失信官員缺乏有效的懲罰。一些官員習慣于講空話、套話、假話,不僅未影響其升遷,反而被認為“會當官”;一些干部在學歷、政績、財產等問題上屢屢造假欺騙,但往往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
建立并完善相關制度才是根本出路
毫無疑問,上述政務誠信流失的各種現(xiàn)象及其根源與黨的執(zhí)政宗旨是格格不入的,與和諧社會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與誠信政府的建設是格格不入的,與人民群眾對黨員干部的期望是格格不入的。對黨和國家的政務誠信流失以及在政府公信力方面的嚴峻挑戰(zhàn),我們必須有高度的警醒,并且采取果斷的措施加以克服,努力增強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如何才能建設一個誠信政府,如何有效地提升政務誠信?
首先,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講誠信,講真話,辦實事,不浮夸,不虛假。中國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樣的官場生態(tài),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生態(tài)。領導干部的誠信是提高黨和政府公信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第二,加強政務誠信的制度建設,清理和完善相關制度規(guī)范,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務誠信體系,杜絕制度性的誠信缺失,營造誠實守信的制度環(huán)境。第三,加快誠信法治建設步伐,完善誠信政府的制度保障,依照法規(guī)加大對黨政機關和黨政干部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讓失信者對自己的失信行為付出高昂的代價。第四,樹立實事求是、開誠布公的輿論氛圍,努力鼓勵官員和民眾講真話,揭露批評黨政官員的失信行為。讓失信者感到恥辱,讓誠信者獲得榮譽。第五,學習借鑒中國古代和國外政府在誠信建設方面的先進經驗,吸取古今中外政務誠信流失的教訓。最后,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以極大的勇氣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chuàng)新,特別是在官員的競爭性選拔、權力的分工制約、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國家建設等方面,必須有更多的突破性改革創(chuàng)新舉措,在推進民主法治的過程中,讓政務信息更加公開透明,讓政府政策更加反映民意,讓黨和政府的行為更加規(guī)范,讓黨政官員更加廉潔誠信,從而使公共權力部門具有更強的公信力。